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5,(5):15-17
新闻评论在媒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传媒界,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集中代表了他们对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近几年来,言论在国内各媒体异军突起,报纸的不少版面都开设了言论专栏,形式也更为多样。时事评论——“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由于颇吸引读者的眼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报刊的一大看点。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媒体的时代,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曾经辉煌的平面媒体——报纸来说,归根结底是对一份报纸的核心价值力、报纸公信力、受众吸引力的考量。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把“原料”加工成“独树一帜”,才能“抢眼”,而它的关键在于报纸的策划艺术。新闻需要策划,同样,报纸副刊也强调策划的艺术。好的报纸文学作品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3.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号外是报纸媒体为了及时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在报纸本身编号以外临时编印发行的一种特殊报纸类型。在声像和网络还没有大举进入公众生活领域之前,“号外是报纸为公众解读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快方式”。但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号外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报纸出版发行号外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报纸“符号化”的“自我广告”,号外时效性的功能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在报纸媒体中有一种“新闻漫画疲软”的说法。仔细一想,近几年新闻漫画在报纸上日渐稀少的状况,确实令人堪忧。过去,从中央级报纸到地方报纸上的漫画专版、专栏多而活跃。为弘扬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正气,批评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小报纸竞相开辟出了“讽刺与幽默”、“酸枣刺”、“刺玫瑰”、“五味子”、“多棱镜”等漫画专版和栏目。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报纸内容差不多,看一份就够了”。不少读觉得在众多不同报纸中读到似曾相识的报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读的感受反映出一个日益表面化的问题——新闻同质化。显而易见,新闻同质化导致媒体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降低新闻传播质量,最后受害的是媒体自身。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市地报,破解新闻同质化难题,是自身提高办报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荣  左志杰 《军事记者》2011,(12):30-31
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体现了评论之于媒体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评论也在经历着嬗变。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时评逐渐形成一种热潮,成为媒体吸引受众、引导舆论、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军事新闻评论作为军队媒体的传统优势和重要阵地.被誉为军队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众多的社会生活类报纸,为了产生轰动效应和提高发行量.大量刊登所谓社会的“奇闻逸事”,不惜笔墨地大肆渲染色情和凶杀的场面,有时甚至把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事,编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有据”。连有的权威媒体也出现了《纸馅做的包子》这样令新闻界蒙羞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我先后在晚报、党委机关报、都市报三类报纸当过社会、时政、经济、科教等多个不同条线的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对被称为公安“110”的一次舆论监督,摸了一把“老虎屁股”。这次报道,不仅是对一个记者良知、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它所引出的关于媒体应如何开展新闻策划、政法机关应如何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翻阅各大媒体报纸小难发现,重视新闻线索扩大新闻领域触角,已成各家媒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各家媒体为不遗余力地把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网罗”在自家的版面上,各媒体都使出自己不同的招术:报料热线、新闻热线、民生热线、读热线等。线索的提供来自社会不同层次的读,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主流媒体,就是指在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起舆论主导作用的媒体,它具有权威性、贴近性和独创性,在受众中具有广泛的传播面和较高的可信度。作为主流媒体,应该体现出大报风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舆论导向的权威性。在新闻媒体中坚持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一种综合效应,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抓“大”放“小”。作为主流媒体,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中最大的是政治资源优势,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可以优先得到信息。从新闻竞争的层面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碰撞,目前越来越多的报纸把新闻竞争的着力点由“软…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13.
肖巍  秦岭  康铁 《新闻传播》2004,(5):34-35
媒体历经风风雨雨的新闻改革的洗礼,很快进入了新闻共享年代。报纸多了,共享资讯多了,可媒体上的“孪生兄弟”也越来越多了,这就是眼下令新闻界最为头痛的新闻同质化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共享资讯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宋黔云 《新闻窗》2007,(4):109-110
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大多数报纸达到十几、几十个版面,直至一二百个版的报纸也时常出现。报纸的“厚”办方式,是媒体走向成熟的一个体现,也是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报纸厚了,价格却并未随之上扬,颇得读者的喜爱。但对媒体来说,报纸变厚,却潜伏着不小的危机。其实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面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竞争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今天,为抓住受众的目光,图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组照铺天盖地,各类图表也跃上版面,视觉新闻风头正劲——社会生活的巨变使报纸和图书、杂志等印刷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呈现出泛视觉化的倾向。新闻院系作为培养新闻摄影人才的重要阵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读图时代”的需求、媒体的需要尚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剪报,是一门信息采撷的艺术,一门信息价值判断的艺术,也是一门信息重组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新闻信息的流程一般呈现如下特点,即新闻信息处理工作最先是由“首轮媒体”(即刊发当日新闻的报纸类、广播电视类)完成的。“首轮媒体”通过“感知、选择、表象、物化”四个思维过程,把综合性“社会信息”转变为分类的“新闻信息”,如“事态信息”、“事理信息”(含深度信息、预测信息等)和“容情信息”等,并以此为广大受众服务。“首轮媒体”提供的分类新闻信息如果量大质高,那么作为”二轮媒体”的文摘类报纸才会有理想的原材料。可…  相似文献   

18.
7月17日,上海《文汇报》刊发王向东的文章,批评绯闻现在非常走俏。在一些报纸版面上,绯闻是娱乐新闻的“主打产品”,简直到了版面“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状况。文章还说有的报纸已对刊登“自己的明星”的绯闻感到“不过瘾,就把国外的全文照搬,传播进来”。王向东在文中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绯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绯闻不是新闻,也不可能是新闻。绯闻既不“娱”人,也不添“乐”。把绯闻误当做娱乐新闻,既是对新闻的践踏,更是对娱乐的亵渎。媒体上绯闻泛滥是一种不健康的舆论导向,绯闻失控是媒体的失职,更是媒体的耻辱。诚…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的许多报纸,似乎改变了“新闻纸”的性质。读者翻开报纸后,常以“今日无新闻”和“泥牛入海无消息”相调侃,——报纸患了“肥胖症”。 一、报纸杂志化。在版面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了填满报纸版面,很少有人能够深入采访。有的人或者坐在屋里,随意发挥,把笔墨泼在风花雪月等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时政新闻做好,让都市报跻身主流媒体行列,以展示政治、责任意识提高影响力?许多媒体都作了认真的探索,比如,《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等报纸很早就提出了“办主流大报”的口号,《新京报》在创刊之初就把“时政新闻报纸”作为自己的办报目标,并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