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最近,又得知两起中学生自杀事件。两名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名次下降”而感到“无脸见人”,其中有位学生是因为从“重点班”被淘汰到“普通班”,得从重点班所在的“光辉楼”回到普通班所在的旧楼,她无法承受,于是从楼上跳了下去。我问过一些教师“:你以前是第几名?“”你被排名次的感觉好吗?”多数教师对“按工作业绩排名次”持否定态度,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给学生按成绩排名次。对是否会发生悲剧,老师们并没去多想,因为社会需要这种“文化”:如果你不肯给学生排名次,家长会提出他们“有权知道”,校长也会认为教师工作不负责。我反对以成绩…  相似文献   

4.
吴非 《基础教育课程》2006,(7):56-56,58
最近,又得知两起中学生自杀的事件。两名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名次下降”而感到“无脸见人”,其中有位学生是因为被从“重点班”淘汰到“普通班”,得从重点班所在的“光辉楼”回到普通班所在的旧楼,她无法承受,于是从楼上跳了下去。我问过一些教师:“你以前是第几名?”“你被排名次的感觉好吗?”  相似文献   

5.
最近,又得知两起中学生自杀事件,两位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名次下降”而感到“无脸见人”。其中有位学生是因为被“重点班”淘汰到“普通班”,得从重点班所在的“光辉楼”回到普通班所在的旧楼,于是干脆从旧楼上跳了下去。  相似文献   

6.
《广东教育》2007,(1):64-65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正式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已经变成一种违法行为。然而,对于“重点学校”与“重点班”,不少专家、学者、教师有着自己的体验与看法:有人认为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是违反人权,有人认为这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应该要区分重点学校与重点班。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我所在的学校是个“普通”中学,从初一开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被省“重点”中学录走了,而我们学校又设置了“重点班和普通班”,学习较好的学生又被分到了“重点班”,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普通班。我就带了这样两个初一的“普通班”的英语课教学,一直到初中毕业。三年来,我通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逐渐把这个“普通班”变成了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卫生都领先的先进班集体,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全年级前茅。针对如何搞好“普通班”的英语教学,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淮南三中是淮南市重点中学之一,全校有五十五个班级,三千四百五十九名学生,为便于因材施教,今年暑假以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十二个重点班,四十个普通班和三个加强班,配备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去担任慢班的班  相似文献   

9.
何乐晓 《物理教师》2008,29(5):20-23
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意指孔子能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究其原因,张民生先生认为“一是不知道你的学生是什么材,二是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法对这个学生有效”,这个分析是很精到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可操作的层面抓教学质量是每一所学校急切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的做法,与同行探讨. 抓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地发现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潜能、化潜能为学习竞争能力的过程. 我校目前每一年段有24个班级,生源属于市区中等.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上,我校积极探索分层设班、因材施教、动态管理、全面提高的路子,将24个班级按照学生入学学力基础,分成坚志班、重点班、普通班三类,一学年后进行动态流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斗志.每年我们都有普通班学生跃升到重点班,甚至跃升到坚志班,当然,也有坚志班的学生降回到重点班、普通班.  相似文献   

11.
我所在的学校是个“普通”中学,从初一开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被省“重点”中学录走了,而我们学校又设置了“重点班和普通班”,学习较好的学生又被分到了“重点班”,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普通班。我就带了这样两个初一的“普通班”的英语课教学,一直到初中毕业。三年来,我通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把这个“普通班”变成了思想品德、学习、纪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显然因材施教仍然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法宝”、只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如今因“材”施教中“材”除学生之“才”,还可理解成教材之“材”、教师之“才”等。  相似文献   

13.
刘永恒 《教书育人》2004,(4M):32-3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课堂教学而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公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要求。下面,笔者具体阐释这一原则。一、师资配备对每个学生来讲要公平有人认为,一个学校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但我们也要想到,把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集中到重点班,这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来说,就没有体现公平性原则。学生不能公平地享有师资配备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学生某一学科基础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相似文献   

15.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一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这一教学原则在当时是极具应用价值的。然而,在现阶段,因材施教的实施却陷入了困境。因材施教”的先天缺陷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强调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把学生摆在了…  相似文献   

16.
胡谋  王倩 《教师博览》2006,(12):17-18
今秋开学后,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初一新生因为“分班”坐进了不同的课堂。近800名初一新生被分为8个重点班和7个平行班,重点班还被细分为“数学特长班”、“英语特长班”和“普通重点班”。如此分班立即引来质疑。有人说,这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有关学校不得设重点班的规定。校方则回应说,义务教育法也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学校分班的措施是以“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的探索。目前,有关“变相分班”和“因材施教”的争执正在教师、家长、专家乃至更广的范围展开。社会舆论褒贬不一分层编班招致利弊之争翠园中学副校长陈建宁…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生经常需要事先拟定一个教育方案,教育策划方案直接决定教育质量与进程。要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就要拟定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案。“虚拟班”是我校理科教研组为了更好地培养理科特长生,而策划的一个教育方案,它是一个“非行政班”———一个教室、一群理科特长生、几个理科教师利用晚自修授课或组织学生自学。目的是通过“虚拟班”让理科特长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为发展理科特长生的个性特长提供机会、搭建平台。1组建“虚拟班”的背景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原则,许多学校把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所谓“重点班”、“普通班“、…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分析其与现代教学过程相冲突的具体原因,力求达到对其客观、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一、“因材施教”主要是与个别教学相适应的原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便是“因材施教”一语之由来。虽然孔子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却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原则并对后世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19.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和  相似文献   

20.
“因材施教”的提法古来有之.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数学教学应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