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精彩片段,有教材用来例说"写得有文采"之"用词贴切":"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紫红’修饰‘桑葚’,还有蝉的‘鸣’,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形容词、动词,无疑突出了事物是怎样的.但是,作者写得这么鲜明突出,我们就可以说"用词贴切"吗?如果贴切,又是怎么贴切的?能说"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就贴切吗?就"让读者如临其境"吗?就拿这里的色彩词来说,要是我们把"碧绿"与"紫红"换个地方,说"‘紫红’的菜畦""‘碧绿’的桑葚",也是有色的呀,能说贴切吗?又拿动词来说,"肥胖的黄蜂‘卧’在菜花上""云雀忽然从草丛间‘捱’到云霄里去了",也是有动有静的呀,能说贴切吗?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天亮了,我醒了,起床了。起了床,我就穿衣了,穿袜了,着鞋了,洗脸了,刷牙了,去上学了,回家了……"老师批阅道:"‘了’字大王,‘了’字用得太多了,不该用‘了’就不用‘了’,该用‘了’才用‘了’,希望今后少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赶过妈妈.我用了十分多的古诗。我仍是第一个说:"冬的诗句有‘独钓寒江雪’,春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夏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秋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爸爸点点头说:"春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舂泥’,夏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冬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妈妈此时已是张口结舌的木头人一个,只好认输。  相似文献   

4.
一嘴歇后语     
曹延标 《小学生》2008,(4):9-11
在作文课上,白老师说:"要想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可以用比喻、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例如,形容人坏,可以用成语‘令人发指’、‘横行霸道’、‘祸国殃民’等,打比喻形容这个人的坏,如毒蛇猛兽,似豺狼虎豹。电影《刘三姐》里有这样  相似文献   

5.
刘心悦 《新作文》2008,(11):26-26
我对爸爸说:"爸爸,我给你讲个故事吧!"爸爸说:"行!"我开始讲了:"从前,有个傻(shǎ)小孩,别人问他什么,他都说‘没有’。一天,有个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没有。’‘你家住在哪儿?’他说:‘没有。’‘你穿衣服了吗?’他说:‘没有。’‘你吃饭了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注意”形式强调:“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郑文贞等《语病汇析》也说:“‘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二者作用不同,……二者分用既成趋势,还是分用为好。”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认为下例是病句:“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马真说:“‘为了’应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为了”的说法较常见: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如陆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苏教版第九册)。教师问:"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为什么对齐宣王用‘死了’这个词?""这有什么好问的?人死了不用‘死了’这个词,难道还用‘活了’?"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苗在教师答非所问的调侃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9.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生字"蓝"和"篮"时,我说:"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用‘艹’头的‘蓝’,什么时候用‘竹’字的‘篮’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天道     
<正>《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其中所说的"光辉"就包括对语言"有文采"的要求。那么如何让作文有文采呢?"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一篇文章,词语  相似文献   

13.
作业本发下来了。咪咪打开作业本,发现很多词语都画上了红线,它们是:很白、很黑、很香、很酸……老师还写上了一句批语:你用了那么多的“很”字,“很”字真的太累了。咪咪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请你读读这些画线的词组,有什么感觉?”咪咪认真地读了两遍,说:“一篇作文里,用的‘很’字太多了,觉得很单调,而且也不形象。”老师说:“如果把‘很白’换成‘雪白’,‘很黑’换成‘漆黑’,‘很香’换成‘香喷喷’,‘很酸’换成‘酸溜溜’再读读看,感觉又怎样?”咪咪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了两遍,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换上了您说的这…  相似文献   

14.
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老舍在谈写作时说过:"说得多而冗一定不如说得少而精。""我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要老用这些字转来转去。你要是一会儿‘然而’,一会儿‘但是’,一会儿‘所以’,老这样绕弯子,不但减弱了文章的力量,读者还要问你:‘你到底要怎样?你能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这些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确实是指导写作的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3,(1):6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6.
爷孙侃成语     
孙子6岁时,一个晚上,我给他在浴缸里洗澡。我用肥皂给他擦脖子、耳后,我说:“耳朵背后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要多擦洗。”孙儿听了这个成语,很感兴趣地说:“爷爷,你再往下说。”我便指着他的眼睛和耳朵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左顾右盼’‘高瞻远瞩’。”孙儿俏皮地指着脊背、胸部和腹部说:“这儿呢?”我说:“比如说某人学问高,一般人只能‘望其项背’;比喻做事之前先有全盘打算,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又讨论开了。今天的讨论是聪聪出的问题,他说:"常听见电视广告里说‘发型秀’,其中的‘秀’和‘秀发’中的‘秀’意思一样吗?""应该是一样的吧。"芳芳马上接嘴道,"‘秀发’就是美丽、漂亮的头发,‘发型秀’就是美丽、漂亮的发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相似文献   

18.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要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入汉语课本。但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特地向老舍先生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先生略加思索,微微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  相似文献   

19.
游戏活动时,高明明的家长请假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要有几天不能上幼儿园.小朋友听到了,纷纷问:"‘去世’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去世’就是人死了,因为是家里的亲人,说死了不好听,所以用‘去世’这个词."又有孩子问:"高明明的奶奶是怎么去世的?"这一下,小朋友议论开了,说个不停.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非常注意推敲语言。有一回,日本朋友准备把他的《宝船》选进汉语课本,并请他作一些注解。日本朋友提出“开船喽!”这句话,问他为什么不用“啦”,而用“喽”。老舍把原句朗读了几遍,然后说:“用‘喽’是对大伙说的,喊‘开船喽’,表示招呼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