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西哑·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一个依山傍海的小镇阿拉卡塔帚。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宅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希石榴飘香》(1932)和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告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2004年出版了他至今为止的最后一部小说,一百多页的《回忆我忧伤的妓女》。  相似文献   

2.
雷辉宇 《成长》2005,(8):78-79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是南美作家马尔克斯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黄少黎 《文教资料》2007,(7):137-139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小说《钟形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描绘了女大学生埃丝特在虚伪世界中迷失、抗争、追寻的心路历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埃丝特,或者更可以说是普拉斯本人,以自己的方式执着地反抗并追寻着自我。  相似文献   

4.
5.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不少沿用多年的老课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材的变革,老课文的功能、作用乃至编排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期选登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老课文新教法的问题,期望能给您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7.
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以一个盲聋哑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通过莎利文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育,体现了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美好心灵。文章既是一首讴歌师爱的颂歌,又是一曲礼赞人性美的乐章,蕴含了颇具个性化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倡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感知是对事物的感觉和初步印象。对某一新事物的正确感知是对其进行深人分析、深刻理解的基础,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就是要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的印象,这是语文教学由过去的对文章支离破碎的分析过渡为真正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前提。然而,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呼啸山庄》的情节结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的独具匠心之处,并结合历来对该小说的评论,认为“荒谬、怪诞”手法的运用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强力的控诉和最有力的揭露,也是小说流传后世而不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不朽的作品里,作家通过男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探索人性的问题。作家认为: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都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好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通过描写女人向男权社会的抗争及失败后导致的家庭解体,来解构男性中心主义;通过叙说大自然对人类更无情的"报复"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在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双重解构的同时,莱辛还以其远见卓识,揭露和批判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长期存在的"中心与边缘"的不正常关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乡贤》的历史叙事既疏离意识形态权力元话语叙事模式,又不同于对历史任意"重写",它的策略是: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挖掘,在被忽略或省略的空白处建立自己的叙事,进而探寻人与历史的纠葛和暧昧关系,重塑人与历史的多副面孔。这个策略选择,一方面使文本充盈了历史现场感,让人们触摸到毛茸茸的历史,走进曾被另一种叙述尘封和遮蔽的幽暗而迷人的历史隧道;另一方面使文本中人物活现出独特的历史性格和文学魅力,使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或者说,它提供给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3.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潜在关系为目的的分析工具。文章通过及物性、转换和语态三个方面对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隐形人》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此来挖掘这部黑人文学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撒谎不难,要别人相信谎言才难;让几个人相信谎言不高明,要让许多人相信才高明;仅仅让别人相信没什么了不起,要让大家都津津乐道才了不起。《皇帝的新勘中那两个骗子,可谓谎言大师。不过,那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反面形象,而我国古代的庄子,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谎言泰斗,在《逍遥游》中,他就对后人撤了一个弥天大谎。  相似文献   

16.
师树磊 《现代语文》2009,(7):143-144
在喧嚣与骚动的年代,辛格是第一位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作家,他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通过主人公雅夏&#183;梅修尔这个犹太魔术师的生活经历,深切的表现了“同化”这一主题,及其在道德观念的起伏间、内心善恶的交锋中,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习(包括母语和外语)是每个人的一项终身必备的重要学习活动,著名作家王蒙不是外语界人士,但他的亲身体会具有普遍意义,“谈到学习,没有比学习语言更重要的了,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而作为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者而言,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通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