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联工作是办好杂志的耳目,通联工作是联系读者的桥梁。因为它可以直接与读者联系,可以听到读者的呼声、意见、要求和建议。它是我们办好杂志,使杂志办得更具针对性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今日中国》历来重视通联工作今日中国杂志社的老领导陈翰笙、李伯悌同志在纪念《今日中国》创刊40周年时写的《回忆杂志的诞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一  相似文献   

2.
面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大量信息和各国读者的热情来信,《今日中国》在1995年有什么打算?总的设想是突出时代主旋律,突出本刊的特色,热心为外国读者服务,热情为国家与地方的对外开放服务。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是中国当代的主旋律,无疑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旋律。《今日中国》作为对外传播媒体的一  相似文献   

3.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4.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读后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旬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5.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 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本期文章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回忆早年与日本专家菅沼不二男共事,并由此了解其人的故事。摘自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友谊铸春秋》,日文版题目为《为新中国作贡献的日本人》。本刊将此文分上、下篇刊出,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6.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5,(2):F003-F003
今日中国杂志社审读邓树林:总地说来,改版后的《对外大传播》比前好读了,耐看了,有保存价值了,像一本有分量的刊物了。现在按照调查表所列,回答问题。我最想从《对外大传播》中获得目前中外读者最关心哪些热点、难点问题,供对外宣传记者作为提出选题的重要参考。因为本杂志名为《对外大传播》,顾名思义,它就是要为对外宣传起到参考、决策的咨询作用。2004年第十期最吸引我的文章,依顺序是:《以中国心看世界》、《对外传播呼唤优秀专栏和专栏作家》《、新闻发布机制的理论化和专业性化:一个公共传播视角》《、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和《二十年…  相似文献   

8.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些文章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为此,我们开办了“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总领馆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巴西民众的来信,提出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但是使馆无法给予每一个人详细的回复,因此在巴西出版一本对外解读中国发展现状的杂志非常有必要。"这是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陈曦6月18日在《今日中国》葡萄牙文版杂志首发式上一段发自肺腑的讲话。这本葡萄牙文版的《今日中国》,由中国外文局  相似文献   

10.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我们开办《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本期文章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回忆早年与日本专家菅沼不二男共事,并由此了解其人的故事。摘自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友谊铸春秋》,日文版题目为《为新中国作贡献的日本人》。本刊将此文分上、下篇刊出。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社为适应今日读者的阅读能力,解除文字上的障碍,精选了学术界公认的善本,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汲取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严加校勘、标点,予以白话注译,这便是当代最新注译本《十三经今注今译》。 我们今日读古典文籍与古代人读经有根本的不同,不是为了仕途利禄,是为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然而古代文化典藉浩如烟海,一部《四库全书》近四千种,若加上《续修四库》共有8500余种,是不可能卒读的,即如张之洞为儒子们开的必读书目称《书目答问》一下就举了2200种左右。他还说:“诸生当知其约,勿骇其多”,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卒读。《十三经》是古代文化的源头与精华,乃是一部集我国主体文化即儒家文化早期著述为一体,且是儒家百科性质的重要集子,又总起来也只不过几十万字,是部简要的读本,容易使人接受通读。对《十三经》予以整理并加以译注出版,可谓抓住了要点,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自《今日中国》杂志1952年由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以来,历经44个春秋,从原来仅有英文版发展到现在的英、法、德、西、阿及中文共6个文版,读者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实践中,《今日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本有影响的刊物。一、《今日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对外宣传针对性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副主席建议,由她创办一本杂志,向国外宣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92年我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工作以来,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和中国之间似乎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新中国在10月诞生,我也是在10月出生的。1997年7月,中国大家庭欢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刊物。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不属于某一国家或民族,所以《中国报道》的读者涉及范围之广是单一民族语的对外刊物所难以相比的。另外,世界语者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学习、运用、推广世界语,达到各民族人民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世界和平。因此,广大世界语读者与我社联系密切,感情深厚。《中国报道》从1950年创刊之初,就非常重视与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国》北美版自1983年创刊以来,结合北美地区读者的特点,每期都有针对性较强的专稿以取代部分通稿,有的放矢地进行对外宣传,赢得了广大北美读者的好评。我自1987年以来,积极参与了专稿的采编和写作工作,先后用英文采写了几十篇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报道社的通联工作从60年代初就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负责,现有两位同志专门做这项工作。建章立制,做好每封读者来信的处理工作中国报道社的通联工作的任务,就是为读者服务,沟通编辑部门与读者的联系,增进与读者的了解和友谊;为提高书刊质量和扩大书刊发行量服务;为发展国内外的世界语运动服务。国外世界语读者的来信涉及对我社书刊的反应、订刊购书、投稿(包括世界语运动信息)、  相似文献   

17.
又见金秋,——一个灿烂的世界,收获的季节! 《中国文化研究》在秋天播种,又在秋天收获;这是一个新生儿刚迈出的第一步,是令人喜悦的一年。本刊同仁在与作者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喜悦的时候,真诚地感谢来自海内外的热诚关心与支持。 自本刊创刊以来,我们先后收到许多诚挚的来信;在本刊创刊周年之际,我们又收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贺词贺信,这些祝贺将化为鼓励,溶进我们的刊物里,这些希望,是鞭策,都将落实在我们前进的步伐中。 吴奔星教授说:“《中国文化研究》季刊创刊一年来,把中国文化看成历史发展的一个整体,或宏观,或微观,进行系列的或重点的探讨与研究,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在勇于发掘的同时,也勇于发展;在敢于否定的同时,也敢于肯定。刊期虽短,却在海内外产生了辉煌的影响。我们可以预见:这个刊物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先锋。”谢冕教授说:“一个高品位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严肃刊物能在短短的一年中站稳脚跟,在当今中国已非常不易;但以一年的努力而在读者心目中形成自己的形象并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的则可称之为艰难的成功。我以为《中国文化研究》正是这样一个刊物。内容的丰博、阵容的强大、态度的严肃,都是它的优点,但《中国文化研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建设精神。它不媚俗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我们开办《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本期选载杨正泉的《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系选自作者的《我与广播》一书。杨正泉,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做过编辑、记者、国际部副主任、主任、总编室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台长。1993年4月,奉调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副主任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0年,但今天读来仍觉新鲜。今年正值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特刊出此文,以作纪念。分两期刊出,请读者注意。本期刊出的是上篇。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我们开办《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本期选载杨正泉的《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系选自作者的《我与广播》一书。杨正泉,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做过编辑、记者、国际部副主任、主任、总编室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台长。1993年4月,奉调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副主任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0年,但今天读来仍觉新鲜。今年正值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特刊出此文,以作纪念。分两期刊出,请读者注意。本期刊出的是下篇。  相似文献   

20.
我刚到中国报道社时,做的是世界语翻译工作,后来转搞中文采编,但与外国读者的联系一直没有断。因为我主要负责语言方面的采编工作,经常要处理一些外国读者的来信、来稿,有时还直接采访他们,进行写作。另外,我经常翻阅国外的期刊,也经常看看自己编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