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晓华 《考试周刊》2008,(49):53-53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因而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案时,一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2.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式的探究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做数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陈伟 《现代教学》2006,(7):71-73
教学设计思路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一节初三数学的总复习课,本节课我把“分类讨论”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善总结、勤训练”。本节课是分类讨论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几何的分类讨论。这节课通过对分类讨论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载体,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在充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数学以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理解学生为确定教学难点提供保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而理解教学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实现教学预设,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小学二、三年级的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6.
王海青 《湖北教育》2001,(11):45-45
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永恒的主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怎样把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春游活动作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讨,加以解释和应用,本节课的显著特点在于,使数学知识注入生活的气息,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应用题教学不再是枯燥的、呆板的、令人生畏的,而是充满情趣的、活生生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以下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围绕目的和重难点,我力求把自己进行教学的表演舞台。重构成师生对话的平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为了使教学反思更具有真实性,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对每位学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现结合教学问卷调查、作业反馈以及自己的体会,对教学作如下反思。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参建议该内容5课时完成,本节课设计是第1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及其性质探究的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核心内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展示,和各位老师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9.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取材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实际情境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前我了解到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体验,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切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于二、三年级学生的教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 ,学习了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包括了以下教学内容 :1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圆锥的教学 ,因此这节课又是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识数学的严密性。就本节课来说 ,圆柱体的体积是推导出来的 ,是…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下是笔者在新的课标下对普通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1中《四种命题》一课的教学设计,设计着重体现新课标的上述要求。  相似文献   

14.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知识点明确,内容开放。形式多变,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秒”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理解时间概念.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是关于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的一节建立函数模型,提炼方法的专题探索课。从选题角度讲,尽量取材于生活实际,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营造数学问题的形成思想,即“数学扎根于生活”。特别是选取了开放型问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其进行自我展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作业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应用的能力。整节课应以“开放、交流、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长方体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多面体之一,"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从特征入手、从数学意义上学习立体图形的第一节课。在这节课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及相对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往往特别关注学生的观察与操作,不同设计中呈现出的不同观察与操作活动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不同风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都是以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和课后练习的内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来结束一节课的教学。这种程序的数学课堂教学,显然已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对“(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这节课,从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检测六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并依据设计进行了教学实践,做了实践后的反思.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设计随机模拟实验,并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具体实施,因此这节课设计的立意为在学生理解随机模拟基本思想的前提下,探索通过模拟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姜锡春 《今日教育》2008,(12):53-5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曾老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从课的开始就悉心设计了体现数学的判断逻辑推理之美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7,(Z1)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P55~58《勾股定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首先在新旧知识的转折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理解定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掌握新知。其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力求让学生去品味数学美的韵味,使数学教学本身更具魅力。最后根据分层的问题设计,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