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在空间布局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五代、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地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对象,有点象叙事诗;南宋山水画则在取舍选择中,注重突出某一景物独特的感受,更接近于抒情诗;在观察方法上,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大多是“以大观小”,产生了全景式的气势雄伟的繁复布局;而南宋的山水画则常常“以小显大”,形成了注重强调某一景物特征的角隅式布局。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已步入成熟阶段,分别创立了青绿重彩和水晕墨章两种画法体系。在北宋画家追求“图真”的同时,郭熙的“三远法”和韩拙“三远法”的提出,都为两宋院体山水创作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先导和实践上的铺垫,促进了山水画从布局、皴法到墨法的进一步完善。画家们在延续前人画风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并探索新的规范,从文人“墨戏”的兴起,到南宋水墨样式的山水画成熟,山水画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但从此也出现了南北地域性的艺术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多是理想化了的山水,一般是通过实地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思想情感并表达作品的主题,而南宋的山水画由于特殊的环境则讲究画面含蓄,力图实现爱国情感与诗意之融合。在山水画的自然观方面,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的画作则是一脉相承的,官府所推崇的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极大,并成为其精神法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物画发展至两宋时已趋于成熟,该时期的人物画因其表现主题和题材范围的突破,绘画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创新,人物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等细节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美术史的研究中,对绘画风格地域差异的认识一般倾向于南北地域差异,主要以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为代表。而同纬度地区的东西地域差异却容易被忽略,同样是南方长江流域的上下游地区,其画家的地域分布,作品所表现的场景分布以及其作画风格所呈现的地域差异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和内在规律。文章以五代及两宋分布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区与下游的江浙区区的画家以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索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因素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五代的山水画,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到了宋代山水画出现了前所谓有的高度,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如群星,有人喻之为"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足见其繁荣兴旺。然而就风格来说可地域分之,不外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皴法的发展和演变。五代及北宋初期是皴法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为天人合一,忠实于自然,并师法于自然,表现方法臻于成熟。“融金碧与水墨于一炉”,题材和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多样,在构图上出现“一角半边”的形式,宋代山水画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其巨大的艺术成就是和当时的宗教、文化及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乐府诗是两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乐府诗不仅创获甚多,成就卓著,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与风采.北宋乐府诗既受唐人乐府诗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南宋乐府则因"靖康耻"与"家国恨"的特殊历史原因,形成了一道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乐府风景线.两宋乐府诗所凸显出来的三大特点,对金、元时期的乐府诗创作,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沁园春》调为北宋时新出现词调。两宋《沁园春》共有词作428首,是当时最盛行的长调之一。《沁园春》调为两宋文人喜爱,与其具有形体摇荡和谐、句式整齐错落、声情豪放雄健、韵律急缓错落等审美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叙事空间是叙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对故事空间的研究富有多重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宋元小说话本中包含了诸如街市、官衙、庙宇寺院和郊野等多种叙事空间,它们与民众世俗生活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和精神象征。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叙事意义,它表征着时代小说观念的变化,体现出"城市"与"郊野"相对的二元空间模式;它们变换频繁,是推进小说情节转换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快速转换也使小说中的细节性、场景性描绘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2.
从敦煌曲子词到宋代文人词,联章组词逐渐走向成熟。唐宋联章组词的形式主要有鼓子词、转踏、普通联章、大曲、法曲等。其结构主要可分为呼应式、串珠式、叙事式、并列式以及和声联章式。初步分析了联章组词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山水画题跋与画作关系密切,具有三重因缘。题跋的书写对象主要是画中山水,对山水的“二度描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题跋中山水描写的特征与风貌。题跋作者对山水画灵感的来源有一己之构想,这个来源通常被归于画家的“胸中丘壑”,是一种主观精神。有一些著名的山水画题材被反复绘制,题跋对同一题材的画作进行了多维呈现。  相似文献   

14.
黄红日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3):27-29,82
词的发展,经历了由民间词向文人士大夫词,由佳人青春空老感慨的艳情词向士人夫人生苦短之感的闲情词的明显演化轨迹。重点探讨闲情,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而细论闲情与艳情,闲情与隐逸之情等的区别,以明闲情之真义,分析闲情的形成条件:代言向自言的转化,创作者的富贵闲人身份,与具体情事的分离,并以冯延巳,晏殊为例,比较他不情抒写的具体内容,揭示了闲情这内涵在于文人的忧生之嗟与千古寂寞之心。  相似文献   

15.
帝王或朝廷往往以命人应制的方式直接推动词的创作。唐宋应制词长盛不衰的原因首在于帝王需要娱乐,其次是颂升平、美风俗的政治导向。早期应制词表现出由诗向词演进的轨迹,对词体的正式确立有特殊意义。唐五代应制词较为集中地描写宫廷生活以及塑造宫廷女性形象,对词的香艳本色特征具有凝定作用;徽宗朝为主体的北宋应制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主要向俗与谑的方向发展;孝宗朝为主体的南宋应制词,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显现出雅俗共赏、避俗趋雅的追求。这一特殊的词体与宫廷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随之而变。富艳精工是历朝应制词人的艺术追求。应制词在具体技法上显得单调程式化。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言愁词,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表现男女恋情的相思词;倦旅思归的思乡词;表现壮志难酬、抒发身世感慨的词;伤春悲秋、叹老惜时的闲愁词。言愁词的产生与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广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港口,广州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市内街道纵横,商业繁荣,人口众多,街市饮食品种丰富,饮食场所林立,夜市热闹非凡,各地风味盛行,再加上广州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精致的点心食品,造就了广州城市饮食行业的兴旺。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电影中的重要元素。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建构了独特的小城空间景观,既有自然空间营造,同时还建构了小城独特的文化空间,在不同的空间中探讨了底层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边缘地位和焦虑的心态。小城空间也隐喻了市场经济下人们对情感的消费以及主流话语与底层话语之间纠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