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2.
今言预备立宪公会,谈及的往往是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等公会发起人。他们是历史聚光灯下亦绅亦商的光鲜人物,但公会的实际运转绝非仅这几人所能支撑。在预备立宪公会中从事实际工作的,有相当一批人是学习法政的留日学生,尤以担任公会驻办员的孟昭常为代表。孟昭常先后任驻办员、副会长,执行公会庶务,提倡君主立宪,积极介绍他人入会,与全国各地立宪团体往来联络,主编《预备立宪公会报》《宪志日刊》《宪报》,出版宪政书籍,宣传鼓动立宪思想,组织联络国会请愿,推手之功,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祝彦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16(4):《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16卷4期-46-49.3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16卷4期-46-49.3页
杨度及其《君宪救国论》祝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有些人物能够与时而进、跟上历史步伐,也有些人恰好相反,在历史的滚滚风尘中落伍了,甚至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但是,除此以外,我们不应忽视另一种历史现象的存在:即历史过程的曲折必定也造...  相似文献   

4.
在首次弄清了民国初年《蒙文白话报》及其后身《蒙文报》的历史沿革,刊期总数,发作范围等的基础上,笔者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讹,通过对报纸内容的分析,认为该刊在灌输共和理念,笼络和威慑蒙古上层,巩固民国的统治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13年的《天坛宪草》因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在他的干涉下,终成一张废纸。它的立宪技术有很大进步,也有诸多不足,特别是政体的立宪技术方面有许多不妥之处。分析该宪草中政体立宪技术之不足,不在于指责其不当,而在于如何完善当代中国的政制架构,建设宪政中国。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7.
晚清上海出现一种文艺报纸的潮流,构成了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语境。文章以《游戏报》、《消闲报》为例,说明这类报纸在倡导现代大众阅读,扩大读者层面上的努力与成绩,以呈现文学现代化的历史情景之一。  相似文献   

8.
《森林报》     
快乐导航:层绿叠翠的封面上,绿色是一个漩涡。在绿色的心里,是一两双不经意问露头的小脚丫,和一两个羞怯张望的脑袋。这就是新版《森林报》清新自然的表情。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性质的《商务报》在京创刊,被清廷新设商部视作"通下情"的重要举措。其刊载体例与内容文本的多样,正呈现了晚清知识界在因应变局过程中所建构的"商"的相关"知识"面相:朝野对"商务"的认知与"工商"所代表的"文明"价值取向;农、工、商的道德性与知识性在不同层次的传统中得到正名;"商人"形象的流变;"商学"内涵表述的复杂多歧以及对"商道"的颠覆性认知。它们共同指向了商事活动在晚清社会意识中获得道义合法性的过程。但在清廷看来,"商务"与"国事"仍存紧张,而新的商业伦理的逐渐确立,却真的成为改变清廷"治体"的重要因素,这应该是清廷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0.
张东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2):72-76
《报任安书》与《出师表》是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身份不同的人所写的,反映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迥异。但却在思想基础、情理、感情、文学等方面又有其通同之处。他们都是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文风等方面都对后世文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对于这场宪政改革,传统的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而对其影响认识不足。其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清末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挽救其自身的统治,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先后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于1911年颁布了《十九信条》两个宪法性文件。文章分析晚清立宪对欧美和日本各国宪政的借鉴,探讨各国宪政对这一时期的立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廷接受宪政,是内外交困的被动选择。其效法德国和日本,强调普及教育为立宪基础,并坚持以强迫为手段,不仅明显与客观现实相悖,更一度激起各地毁学风潮。学部地朝廷意志与财匮民穷的国情中间处于两难境地,具体执行过程不免貌合神离。围绕预备立宪所做的相关准备,明显带有应付宪政进程的态势。但1909-1911年学部在借鉴外域、兼顾国情,尝试维护义务教育的多种形式方面(即私塾改造、简易识字学塾、介绍引进近代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等)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史学界一致肯定,然而对其在1905年前后清末立宪时期的政治思想及活动则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从戊戌到辛亥,严复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是一以贯之的,清末立宪期间他的著译和政治活动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有所增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故而对其不应以“政治保守”概斥之。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18.
清末出现了国会请愿高潮。学界对1909年10月至1910年10月的三次国会请愿热潮较为关注.而对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和1910年末奉天、直隶两省的国会请愿重视不够。本重在探讨这两次请愿活动,并揭示其与国人参政意识觉醒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国浙江省安吉县的近代化,在现代农林业、现代工业、手工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滞后于江南东南部地区的发展,这有其地理、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安吉的近代化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多性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