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6日,《文汇报》原总编马达结束了86岁的人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获悉马老辞世的消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白红义博士和我都非常难过.不仅因为他是大家都尊敬的老报人,还因为我们跟马老之间有过的缘分.  相似文献   

2.
50年代我就读北大时的马寅初校长,在我眼里,是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物。我入学那年(1955)岁暮的一个晚上,大约是纪念一二·九,学校在大饭厅召开纪念会,李富春副总理来校讲话。他讲话时马老并不在场,直到讲完话被秘书接走后马老才走上台。只见马老满脸酒气,双手抱拳拱几拱,用一口绍兴土话说:“高教部请客,兄弟吃了一眼(吴语:“一点儿”的意思———编者)老酒,来迟了。现在我们欢迎……”他已醉酒。后来得知李副总理走后,就径自趁醉说开去。当时可能国家要紧缩基建,马老把大拇指一翘说:“北大顶顶好……,周总…  相似文献   

3.
子夜读报,读到一篇文章中写及现已85岁高龄的新华社记者方徨,在给一个采访过她的后辈新闻记者的信中,讲了她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1955年她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报道,采写杭州工商业改造在一夜之间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的消息.浙江省开大会庆祝当天,会后方徨将写好的稿子交给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审稿,她顺便说了一句:沙省长,你看这个稿子能发吗?  相似文献   

4.
一 我第一次见到沙文汉是1949年.那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执一,第一次偕同上海局领导人之一的沙文汉(1908—1964,当时化名张登)来到我家(策委会机关).他说他和李正文(三位策反委员之一)要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今后策反工作由沙文汉领导. 沙文汉身材高,人稍瘦,说话有浓重的宁波口音,平易近人,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沙文汉看了我家的两室和一个带阳台间的房间,又到南北窗门观看周围环境,说这里是闹中取静,很好.  相似文献   

5.
林蔚 《兰台内外》2009,(3):25-26
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相似文献   

6.
40年前,他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照,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一张张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40年后的今天,76岁的他仍然身背照像机,踏遍驻地军营,用他那精湛的摄影技术,热情宣传新时期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他就是河南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老八路摄影师”的离休干部马化民。1984年,马老离休回到家乡河南省荣阳县,并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老兵,马化民对军营、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天,马老外出购物,看到驻军某部的十多名官兵在一家小照相馆前排着长队等待照相。他看在眼…  相似文献   

7.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1995,(1)
为新事物充当马前卒──马识途谈杂文本刊记者何光我叩开了作家马识途寓所的门,坐在他的客厅里等候。今年成都冬天的脚步走得特别缓慢,时序已近“大雪”,阳台上的花木依然青枝绿叶,生机盎然。不一会,马老从卧室走出来,步履稳健,简直看不出他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他...  相似文献   

9.
《出版广角》给我的快乐,是一种学习的快乐,"现在时"的快乐。有的人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比如柳斌杰、王建辉,我偷偷地学习并快乐着;有的人我认识,又通过《出版广角》走进了他思想的深处,比如贺圣遂、刘东风、缪宏才。打开书本就是师友与我促膝谈心……  相似文献   

10.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3,(10):54-55
内容简介:本书以辛亥革命为前序,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为尾声,以原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夫人、曾经担任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及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的陈修良革命经历为纵贯线,以辛亥革命、倒袁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次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等历史阶段为单元,串以一系列浙江籍或主要在浙江从事革命工作的女共产党人的红色传奇,形成本书结构。  相似文献   

12.
我跟朱镕基是一个大院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他从政、我从,加之我比他小40岁,所以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应该说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13.
我的叔父童润夫,是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先驱之一,也是一位爱国纺织科技专家。他于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14.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15.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88年6月14日与巴赞的会见,只不过是我长期对他的关注与研究,评论与介绍的终结,是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三天后,我与索莱尔斯的会见,虽然不是我关注与认识他的起点,但确是我认真研究他,评论他与介绍他的开端。在此之前,从书刊的评论与介绍中,我对他只略知一些皮毛:在文坛很活跃;办过刊物;写过小说;作品也发表了不少,其中有一本《女人们》的长篇小说特别走红;相当“现代派”,曾经算得上是“新小说”中的一员;还与中国颇有些关  相似文献   

17.
一付蜡耳塞     
那是1954年,我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正要与马蒂·金斯伯格结婚。在与我约会的男友中他是唯一一个在乎我的头脑的小伙子。我和马蒂是1951年我17岁时在康奈尔大学一次别人安排的约会中认识的,那年他18岁,在文理学院,比我高一级。他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高年级休假时,我经常在纽约罗克维尔中心他父母家吃饭。我母亲已于我高中毕业前夕去世,所以马蒂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每当需要时,他父母总是及时出  相似文献   

18.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20.
编辑人语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