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提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置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说社会人文教育,表现为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那么,高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呢?对于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而言,重点并不在批判,而应更多地强调理性;甚至聚焦到批判  相似文献   

2.
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术开始获得独立的价值。清末明初以还,许多现代学者都曾为追求此一目标作出过艰巨的努力。其中陈寅恪先生体会最深,持论最坚,用力最著。他在一九二九年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几可视之为一个深具学术独立意识的学人的思想宣言。一九五三年撰写《论再生缘》,其起因也是为女作家陈端生的“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所感染。而最后一部巨著《柳如是别传》的写作,更是为了“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一生为学,厚积薄发,淡泊自守,“始终未尝一籍时会毫末之助”,世局变化,不逐时俗,真正成为“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 中国二十世纪的学者群中,很少有另外的人能够做到像陈寅恪那样,学术成就和操守境界得到当时后世一致的承认。本文结合百年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征引迄今所能见到的有关文献史料,对寅恪先生的家世暨学术生平作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寓传于述,不避行藏,继先哲之遗绪,发潜德之幽光。爰作学行小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5.
李红 《山东教育》2003,(26):18-18
龙应台先生曾说,现代知识分子比起梁启超他们那一代,论学问,不是相差两倍三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与学问相比,也许人格上的差距更大。在清华大学校门前,树着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碑文的最后几句最为动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千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们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脾性气质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一定是独立的。像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像鲁迅的“不和众嚣”。语文是什么?它实在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自始至终都是一位纯正的学院派史学家,深厚的儒学根底,加之二十余年海外求学经历,使其学贯中西。在社会动荡不安、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年代,他高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旗,不为政治所左右,并将此终身践行于教育事业中。其从教多年,以高不可攀的学术成就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众多莘莘学子。文章从史实出发,梳理陈寅恪先生的教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以期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提高高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阳 《语文新圃》2009,(11):11-12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吟得出这两句的.怕也只有国学大师陈寅恪了。先生暮年,膑足,失明,写出了足供后世瞻仰的皇皇学术巨著,心却是苦的。流传为先生心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相似文献   

10.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把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作为引言,是因为我想要分享的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一代人留学求知的过往。不论留学与否,对于一个想要向上攀登的人,这本小书都是益趣颇多的。西学东渐之风沿革至今已百余年,一代代学人漂洋过海在近现代文明史上留下了自己求知的足迹,因为有他们来筑建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基础,才使得中国实现富强和现代化更有可能。在留学历程中,学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无处不  相似文献   

11.
独立     
《出国与就业》2009,(12):10-10
人类精神是独立而自由的。先独立,然后才有生命体和灵魂的自由。这大概就是陈寅洛先生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始终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陈先生担任中古史研究所长,陈先生提出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克思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相似文献   

13.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女诗人 ,其人品及诗品均以独立自由之精神倍受陈寅恪先生的欣赏。本文基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 ,将柳作与男性文人同题之作相比 ,从文本的角度以及创作心理的角度 ,来探究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学史使人明智,可以提高“通古今之变”的能力。高中学生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故高中学段的历史教学有别于初中学段,需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逐步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语),成为于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陈寅恪先生走完了七十九年的沧桑人生,含恨而去。一颗世界级的史学名星永远地陨落了,他的走不仅是对中国史学的一种苦涩嘲讽,而且也是中国史学的一大悲哀。可是他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史学观,永启后世子孙。一谈及陈先生的史学观,不能不对其史学观受影响的社会,家庭及个人经历加以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把中国完全变为他们的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使中国吏治废弛,经  相似文献   

17.
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诗人 ,其人品及诗品均以独立自由之精神倍受陈寅恪先生的欣赏。本文基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 ,将柳作与男性文人及一般闺秀诗人的创作相比照 ,以探究其创作视角的独特性 ,以阐释柳作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我想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有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相似文献   

19.
史学大家,即指史学发展过程中那些丰碑式的或高山式的学者。陈寅恪因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深研究;因其孤傲的形象,更因其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为国内外学界所推崇,好评如潮。毫无疑义,陈  相似文献   

20.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傅斯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