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及内容:1、导入:交流交友体会.引出课题。大家知道,人是群居的动物.人是有感情的、需要交流的动物。一句话:人是需要朋友的。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人的需求与难求形成了一对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今天我们来学《山中访友》,看看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一、初读感知。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学生试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然后形成共识: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初读感知中还要研究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川川、地质勘探队员的叔叔),写了他们的什么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叔叔作了系统的回答)。二、探究问题。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叔叔怎样回答?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难点,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交流时边讨论,边…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姜俐冰 《小学语文》2014,(7):104-108
【内容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主要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将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略读课文《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山中的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则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假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感受;“日积月累”积累自然景物的诗句;“趣味语文”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5.
施燕 《考试周刊》2009,(29):119-119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更多是以“听”“说”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果是新授课,则先听课文录音,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制作精美的Flash,然后是说,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做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或是填空题。最后,到布置作业时。会涉及“写”,写几个翻译题,写一个指定题材的书面表达。而“读”这个步骤,在课堂教学中则被简化掉了,似乎听一下课文,就是读过,找几个问题的答案,口头回答一下,也算读过,而反复朗读课文去体验语言,似乎不再需要。这样的做法,其实远远偏离了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模仿、朗读、边听边读和背诵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口语和写作具有模仿和借鉴作用(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0)。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读”。  相似文献   

6.
课题是整篇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题是作者根据写作目的需要而精心构思的,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课题对课文内容来说,是“眼睛”,是“窗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眼睛”和“窗口”,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窥见课文内容,弄清题目与内容的关系,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教益。五年制小语十册的课题,大致可粗分为下面几类: 一是有些课文以地名命题,如《南湖》,这个地方有纪念意义;《景阳冈》,这个地方是特定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用“兴趣”撬开智慧大门。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改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兴趣’就是天才。”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了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每学期初,在电教计划制订后,我便立即着手搜集、创制有关录音带、投影片等软件,以备到时使用。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创制了六幅投影图片,一盘录音带。在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顺着作者的思路,依次出现图景,同时根据需要及时播放录音,让学生结合书写投影自学提纲边看边听边想。此时此刻,那一幕幕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录:一、出示小闹钟导入新课1.这是什么?2.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课题的,学生齐读。3.问:你怎么记“闹”字?怎么写的?学生练写。4.评一评学生的作业。反思:用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写“闹”这个范字并由学生评一评,突出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一重点。二、读课文,学生字今天呀,小闹钟有个想法,他想找个朋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找到了哪些朋友?那就赶快读课文吧!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并且多读几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反思: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2.同桌合作…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杨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旧式教法,改变阅读教学“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老三段教学程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结合上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给学习方法。下面主要结合中、高年级的教学,谈几点做法。1.预习纳入课堂,按一定步骤自学。把预习纳入课堂,学生边预习,教师边检查,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到三年级就训练在预习中按一定的步骤自学课文:①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设计特色在复述、体验、理解、运用“蜘蛛织网”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共同发展。教学过程板块一:倾听与复述教师讲述“蜘蛛织网”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记。然后组织学生复述这个简短的故事,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进行点拨、鼓励:一次不熟练,再来第二次;两次不熟练,还有第三次……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体会?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拨:蜘蛛…  相似文献   

11.
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引导:同学们,天上有几个太阳?对呀,天上有一个太阳,那四个太阳是怎么回事呢?(板书:18四个太阳)(学生齐读两遍)面对“四个太阳”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问题记在读书卡上的“我的问题”栏里。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有“四个太阳”的神奇世界,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读书卡课题:四个太阳摇摇摇摇时间:问题提出者我的问题我的想法我的收获过渡:同学们填好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个太阳是怎么一回事。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郾听课文录音。2郾听完录音,你知道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何谓“三读”?即粗读、细读和精读。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阅读时对课文的理解领会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都有限,刚开始时教学进程宜适当放慢,并应使“三读”立足于课堂,应用于课外。以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背影》为例。第一步:粗读。要求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简述课文内容。教师提出上述要求后,学生默读全文或听录音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新词,采取如“父亲的差(Chai)使也交卸了”的形式注音填字。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作者简介和课文内容,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灵活适当的方式交流各自所写的“…  相似文献   

13.
[教例]五年制语文教材第六册(东郭先生和狼) 师:(教师讲读课文后)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课文内容。(边总结边板书): [评析] 这个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的再现了课文内容,体现了课文的主线。但是,读这个板书,学生很容易以为,狼是被东郭先生打死的,从而产生了误导。这个板书设计应  相似文献   

1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熏陶情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我们只有在读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描绘了山中的一幅幅美景,作者用动情的话语,与“山中众朋友”交流心声,抒发了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美之情。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更需要靠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15.
《只有一个地球》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此文在教材未修订前,学生已在第十册学过。那么,这篇课文该怎么上才有新意呢?我通过思考,决定结合本课“思考题二”及《积累·运用三》口语交际的内容,待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后,让他们讲口头建议书。●学生们有内容可说,学习兴趣盎然。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灵活地运用了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把教学过程简单地说一说,以飨读者。一、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二、精读课文,围绕“思考题二”,展开讨论,交流收获,互相补充,进行完善三、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及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能写8个生字。2.熟读课文,体会同学间的友情,明白朋友的真正含义。3.通过读课文,了解像丁丁和冬冬那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培养学生养成尊重朋友、热爱朋友,朋友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美德。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以“朋友”为题的单元主体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了解朋友的真正内涵:作为朋友,并不是要在一起玩,不打不闹,而是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励,有困难帮助解决,共同进步。教学过程一、听一听,说一说1.听歌曲《朋友》。2.师:同学们,你有哪些好朋友?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学生自由说自…  相似文献   

17.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山中访友》就像一首精巧、清新的诗,令人赏心悦目。在这里,作者将山间万物想像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将山中旅行想像成一次寻亲访友,把山中的经历当成了一次又一次与家人、朋友的交流过程。在文中,原本平常的山野,变成了珍奇的胜景;一次无甚特别的旅游,成了难忘的人生经历。文章开篇就落语不俗:“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一个“撞”字就把这个“无形”的风拟人化为有生命情感的“有形”之物。接下来,作者满怀愉悦之情,宣称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造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这么有兴致、这么愉快,是要会什么样的朋…  相似文献   

19.
一、初步感知课文,确定探究的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如:长城为什么不修在平地上?长城是什么时候修的?当时起多大作用?为什么说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重点围绕着“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这个大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活泼可爱,好奇心强,勤说爱问,希望得到表扬。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流量,增大创新刺激强度。在教《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时,要引导二年级学生总结、理解“情况变了,方法也得变”这个道理就不是那么容易。我先通过“师范读”、“生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然后采用假设法诱导:假如现在的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心里怎么想呢?当听到有学生说,我心想该怎样才能捞到宝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