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歌剧《图兰朵》无论在音乐、题材,还是唱词方面均渗透着不少"中国元素"。本文从音乐、题材和唱词三个方面,系统解读了"中国音乐元素"在《图兰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甬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甬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甬剧《半把剪刀》为例,从地方方言、古文词汇以及戏曲唱词结构出发,探讨甬剧字幕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探究甬剧字幕翻译是否能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相似文献   

3.
清代南海招子庸的《粤讴》是一本奇书。它的遣词造句很有特色,一是大量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和古书中的典故;喻体、双关的普遍使用,使之带上古典民歌的风格;二是善于将俗语和流行民间的佛教词语入歌,使讴歌语言通俗化;三是方言口语俯拾皆是,地方性特色鲜明。它以粤地方言和通俗口语为引线,将引用化用的古典诗词曲语和典故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好语如珠"的全新语体,为雅俗所共赏。而《粤讴》唱词中的方言口语,不少跟古语词都有关系;追溯起来既可看到方言和古语的联系和融合,又可看到词语引申变化的地方性特点。《粤讴》的词汇构成,开创了晚清以后粤港两地"三及第"语体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绍兴莲花落的说白唱词采用了萧绍方言,源于日常用语,又将其艺术化,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动简练,为研究萧绍方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绍兴莲花落的唱词的整理研究,并和当下的萧绍方言进行比较,凸显了绍兴莲花落的语言艺术特色和萧绍方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阳原方言口语中鲜活运用的"爽羹味"(爽音[sāη])、"不反百叶"、"黑眼"三词,在唐辽时期《一切经音义》中已有收录,其音义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汉语时期。从现代汉语方言词上溯,将活的方言与死的书证纵向结合,沟通古今,可以描写出词语历时演变轨迹。阳原方言中"爽羹味"保留了汉代"羹败为爽"的古义,"不反百叶"是由牛羊等动物反刍情态所做的类比,"黑眼"则与《说文》所记"黡"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解读文本,探究《狂鼓史》中三支俗曲的存在深意,分别从俗曲建构的空间感、"剧中剧"构思的意味以及俗曲的力度三个方面,来论述三支女乐唱词在《狂鼓史》中的意义维度,从而更好地悟出《狂鼓史》在凭虚驾幻、尖刻刺骂中隐藏的关于人生哲思与真谛,并探究徐渭创作《狂鼓史》背后对自我、时代以及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煞"和"足"是宁波方言中用来表示程度的副词。二者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根据宁波奉化方言及《宁波方言词典》对"煞"和"足"的用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歧路灯》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对《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地静态描写;另一方面,对于《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色彩也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啥"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方言词,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只在河南以及山东方言的局部使用。今天河南方言中"啥"仍十分活跃,大部分河南话基本只用"啥",不用"什么"。  相似文献   

10.
扬雄《方言》后世传本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有学者认为"別国方言"意思为"区别于雅言的方言",但对于"别国"作何解,学界没有明确的解释。"别国"应为"列国"之义。"列国方言"应指我国周秦时期各邦国、秦代各郡县、汉代各郡国的特色语词。  相似文献   

11.
商洛花鼓戏唱词具备中国传统诗歌思想、韵律、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其翻译可遵循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在翻译商洛花鼓戏代表作《月亮光光》与《带灯》中的唱词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在选择词语、句式、语态与修辞格时,应尽量关照原唱词意蕴、韵律、形式层面的特征,力求译文尽可能地兼顾原唱词的"三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丁惟汾《方言音释》为扬雄《方言》独具特色之注本,对《方言音释》"转语"现象作全面分析,有助于理解古今方言的变读规律,把握语言背后的语音实质,可以对《方言》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以《秦腔》这部用陕西商洛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着"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不同的用法,发现商洛方言的"着"有时态助词、"V+着"、特殊结构中的"着"、句末语气词等四种用法。《秦腔》中"着"字的用法比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很多普通话不用"着"的情况,在《秦腔》中有大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农具名,以四川方言为代表的"哈杷儿"、以重庆方言为代表的"抓杷儿"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草扒"同指一物,属于同物异名现象。《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扒"实质是"杷"的讹误。  相似文献   

15.
《骂鸡》是兰州鼓子词中的一篇,它表现的是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泼辣寡妇王婆撒泼骂街的故事。其实,以《骂鸡》或《王婆骂鸡》为题材的曲艺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但又都因各地方言与民间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形。这就使得这类曲艺作品的曲调不但具有了地域性,而且唱词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也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骂鸡》是兰州鼓子词中的一篇,它表现的是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泼辣寡妇王婆撒泼骂街的故事。其实,以《骂鸡》或《王婆骂鸡》为题材的曲艺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但又都因各地方言与民间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形。这就使得这类曲艺作品的曲调不但具有了地域性,而且唱词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也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18.
常州方言属吴方言,从声调上可分为"绅谈"和"街谈"两种口音。本文基于赵元任1970年发表的《常州方言》一文中所记常州方言"绅谈"连读变调情况,与汪平1988年发表的《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一文中所记常州方言"街谈"的连读变调进行比较,找出同一方言的这两种不同口音在连调上的异同,并从生成音系学的角度对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解析。本文认为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中存在扩展变调、语境变调等变调形式,由此探究常州方言连读变调现象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兰州方言字典》是兰州方言保存的总库。兰州方言中多音节词出现比较多,多音节词中ABB结构尤其常见,本文试对《兰州方言字典》中的ABB结构,从分类以及内部结构作一个初步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东北方言的后缀十分丰富,本文以东北方言后缀"巴"为研究对象,从《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取带后缀"巴"的词语44个,对其进行语义研究和语法分析。首先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意义,分析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巴"的区别,然后分析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结构类型,最后进一步探讨东北方言后缀"巴"的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