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肩负的重要责任,而初中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更需要养成遵守规则维护公平正义的好习惯,让规则守望公平正义。一、知识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社会规则、讲道德、遵守法律,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
廖宏清 《新教师》2019,(8):68-69
规则是指人们平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守的行为要求.风俗、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都属于规则的范畴,蕴涵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法治教育的实质便是在于培养国民的规则意识.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于2017年9月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形成对小学生自由个性和品格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班级规则是班级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班级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订立班级规则的目的,是要班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使学生享有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班级规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班级成员行为的效力,使班级成员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4.
从意志到自由意志,不仅为“道德”奠定了基础,也为“立法”确立了依据.康德的实践理性不仅仅是关于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关系到法权思想的确立.意志自由不是行为的无约束,它受道德律的制约,是对道德律的遵守;受“法”的强制,是对“法”的尊重.康德的“德”法”双重关系的统一,对现代道德现与法治观的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班级规则是班级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班级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订立班级规则的目的,是要班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使学生享有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班级规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班级成员行为的效力,使班级成员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班级成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重要枢纽。本文以班主任的视角去分析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的法治教育,旨在对学生实施更为高效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法治观、道德观,最终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一、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其实就是两个常规性的概念,道德没有法律约束,主要是一种行为范式。而“法治”是有法律条文作约束的,有强制性的意味在里面。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姝婷 《天津教育》2023,(26):43-45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很多人生道理、规章制度、行为规则等,教师在讲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优势和价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特征(一)形象性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无味、枯燥”,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听教师“讲大道理”,无法全神贯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8.
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著;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三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著外,中大班差异均显著;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得分。  相似文献   

9.
法治行政符合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和含义。它包括四方面内容:政府行政行为应有组织法上的依据;政府行政行为应有行为法上的依据;政府遵守之法应为合乎理性之法;政府违法行政应负法律责任。法治行政原则以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控权--平衡”论为其立论基础,体现了行政关系主体的平等,以及现代国家权力交融与合作和行使行政权主体多元化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钱冬妹 《江西教育》2024,(15):31-32
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情感、法治行为。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商谈理论”“澄清理论”“情境理论”“体验理论”,培育学生的法治知识、发散学生的法治思维、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引领学生的法治行为。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法治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美好“法治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1.
赛博空间伦理学研究人们在赛博空间中的行为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赛博空间因智能系统的应用引起了复杂的道德选择,从而使道德问题具有了全新的维度。哈姆林克从"人性"出发,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概念来建构赛博空间的道德性,他的基本假设是人有理性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批判,从而有能力在赛博空间中展开"伦理对话"寻找符合共同利益的道德。这个假设在应用上是有局限的,我们还需要考虑赛博空间内外行为的差异这个现状,为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修改。我们认为,行为者的信念在一个由其他人设定的现实中受到其他信念的限制,赛博空间中某种交往的条件限制着需要形成这些潜在信念条件的证据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因为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幼儿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尤为关键和重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幼儿规则意识欠缺、幼儿家长规则教育意识欠缺、规则教育过程困难及方法不当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教会幼儿识记规则和遵守规则,家园共助,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型"思想品德课堂中加强初中学生自主德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并自觉将学校德育课堂与家庭德育课堂、社会德育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在"生态型"思品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措施与路径,进而真正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借用生物学理论阐释了语境对道德理论的限制作用,哲学的情境主义者使用社会心理学证据揭示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巨大影响,应用伦理学研究凸显了语境是实践道德重要来源这一事实。道德在规范伦理学原理层面与应用伦理学实践层面的语境敏感性,决定了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必要性。而自然化道德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凸显跨学科研究对于道德理论发展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暴露了实证科学在推进道德理论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自然化道德研究应当秉承一种开明自然主义的立场,以多元主义的方法论推进道德研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6.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人们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同时媒体职业道德也深受影响。当前存在媒体道德责任缺失和不诚信现象,归根到底是媒体职业道德问题。每个从业人员,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这既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为了坚定人们的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媒体职业道德,提高媒体自律意识和他律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职业伦理由教师职业伦理关系、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个人德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四个要素组成,四者息息相关。随着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变至后现代社会,他律时期统一的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开始减弱,道德环境变得宽松,道德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多极化开始出现,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从"教师主宰"走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职业规范从他律时期的"服从"走向自律时期的"主动构建",教师个人德性走向伦理反省与自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从"规则中心"走向"关怀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