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石川啄木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天才,二十七岁夭折。在短歌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几乎每个日本人都能背诵他的两三首诗。本文结合他的经历介绍了他的短歌,并概括了他的短歌获得成功的特点;一、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二、具有独特的形象性;三、在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2.
《罗马字日记》是日本作家石川啄木使用罗马字撰写的日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私生活,进而摆脱世俗的压力而获得精神自由,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逃避心理.日记虽然鲜明地记述了当时啄木的困境,但其主题明快,表达了他努力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向上精神.日记的文学性强,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了日本近代浪漫主义诗人石川啄木代表作《一握砂》中的四首短歌,结合其随笔与日记,探讨了白居易和杜甫对啄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者型翻译家"周作人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的首要意义才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本文认为周作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坚持"为自己翻译"、"为书翻译"与"直译"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是我国横跨近、现、当代的翻译大家,单就从其高张一帜的翻译理论和丰硕优质的翻译实践这两个层面.就可以看到他对翻译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的用作人,其翻译生涯之久、翻译作品之多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多见的,他的翻译思想作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翻译研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引用周作人的一些翻译论述,将其主要的翻译思想总结为三点:直译与意译,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文学观迄今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他对比较文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却还未被发掘。周作人“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尊重文化多元的胸怀以及“和而不同”的比较文学观对中国比较文学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极具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周作人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似乎经历过戏剧性的变化:早期,他以激烈的反儒姿态开始了作为一个现代思想者的历程,随后又作为思想革命的主将,对儒家传统文化施以全面的抨击;然至二、三十年代后,他逐步亲近并标榜儒家,甚至以儒家自居,系统地阐释并宣传儒家思想。但这种变化只是一个表象,通过对周作人留日和“五四”时期有关思想的梳理,就可看出周作人在早期反传统姿态下对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及其早期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儿童本位”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自称“半是儒家半释家”,明白道出其受佛教文化影响,周作人喜爱佛教戒律,因为佛教形式戒律与儒家所讲的“礼”有会通之处,又与周作人艺术的人生观相契合,周作人的“疾虚妄”,周作人的苦乐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佛教文化在周作人的艺术和人生中意义重大,它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这一主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回应。事实上,从他对非主流国家文化的偏爱、对西方经典人物的管窥、对日本文艺理论的汲取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并没有真正接触西方,也未进入西方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在以《罪与罚》为代表的陀思妥也夫斯基话语活动中,周作人作为接受主体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与创作主体产生复杂矛盾而又极有意义的接触:一方面是共鸣和瓴悟,另一方面是延留时期的困惑。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梳理,可以看作周作人复杂的接受表现:既是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典型描写的深刻性的崇敬,也是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现代性话语的畏惧,这是两主体在文化背景、经历、个性诸方面差异所致。但唯其如此,才是周作人文学批语的真诚所在。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儒而道,周作人儒而佛,这使两者的人生选择有了差异。但他们又都疾虚妄、爱常识、尚中庸,集中了中国传统的大智慧,从而体现出对所在时代的多方面超越。  相似文献   

15.
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周作人在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由于自由主义概念本身的宽泛性,理论体系上的非系统性,普及方式上的非权威性,再加上周作人曾经的附逆经历,长期以来学界对自由主义思想缺额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界定。因此有必要从其“人本主义思想”、“自由与宽容理念”及“经验主义认识论”等方面,对其自由主义思想进行细致的廓清。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附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他在1937年没有随北大师生南下是他后来附逆的一个重要条件。周作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他所接受的西方的人权理念和人道主义观念,他对于个性自由的尊重,都是造成他没有随北大师生南下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7.
“立人”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的共同理想,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立人”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化的思想武器。他们的“立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关注,对“科学”的欢呼以及他们的学观念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