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写生,是直接以实体或者自然景观为对象进行艺术再现的方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写生,可以实现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不能采用正确的美术写生方法进行,则将难以保证美术写生的效能。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探析美术写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发展  倪井如 《文教资料》2008,(32):223-224
写生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必须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目前高校绘画写生教学多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审美和视觉感受.在现代社会高校绘画写生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觉和审美感受能力,充分利用写生教学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3.
目前儿童美术课程设置写生课是幼儿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写生课仍处于屈从地位.笔者认为,儿童写生课是儿童认识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应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首选课程.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一味地让儿童进行临摹写生,儿童只能被动机械地再现,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育在发展儿童智力,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美术教育中写生更有它独特的作用,因为写生是在观察、思维、操作三种能力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写生更能促进智力发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粗浅认识. 一、写生是培养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6.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相似文献   

7.
写生是美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对着实物或景物绘画.在此,我所说的作文写生课强调的是写生活,透过生活中的人、事、景,来感受再现生活之美.让真实的生活走进学生作文,是作文写生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程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04-105
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写生与创作严重脱节的状况。作者用树木成长作比喻,说明了高校美术教育目标、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写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把“写生”与“创作”相结合,以作品代替习作,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有效地解决了写生课程与创作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电视媒介,在对新闻,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宣传报道过程中,常常面临“叙事断点”的困扰,新闻镜头的缺位往往会造成没有严密叙事逻辑的电视新闻产生歧义,造成电视新闻无法真实、完整地表达.“情景再现”方式的运用,弥补了新闻镜头缺位带来的遗憾,但“情景再现”如何忠实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本文主要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境界一 :“写生”———刻画“原型” ,寓情于景 ,在刻画中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写生是绘画上的一种运用手法 ,它是对自然、生活、事态、风物的刻画与描摹 ,近似“原型”的复制或翻版 ,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模仿上 ,而总会在描摹各种风物、事态的过程中能动地融入切合作者自身命意的主观倾向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这就使得“写生”出来的作品既真切自然又形象生动 ,既再现原貌又有所拓展和延伸。因此 ,我们通常所说的“模仿” ,是模中有创 ,仿中出新 ,是一种能动的模仿 ,创造性的模仿。“写生”作为创新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起始阶段 ,即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照相机和电脑的出现改变了图像与生活的同一性,使人们离不开图像与影像而生存,图像成为我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放弃了生活的真实,而依据图像的真实,依赖各种图像影像“创作”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没有个性和艺术价值,传递出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空虚和疏离,这显然是后现代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西方波普艺术传达出的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与媒体发展紧密相连。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存在形式也因此改变,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正在消失,艺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媒体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媒体创意"等专业院校大量涌现,伴随着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从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素描是运用特定的材料表现客观对象和表达意图。如果从“表达作者意图”的角度来看,素描的范围可以扩展到任何一个门类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正是运用特点观察法,配以特殊的技法材料,表现客观对象和展现自己意图。绘画是反映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个人感悟和主观阐述,中国画的表现性与素描相同,画面之物非自然之物,是表现对形体的观察和理解。然西画里所谓的素描在中国画里正是本色。中国画其本质是一种独立意义上的素描,这种观念不存在对中国式或西方式的素描的理解,只存在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素描与中国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民众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深切地影响着台州人的生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精绝的艺术品展示等是我们需要学习与传承的民族精粹。关注台州民间艺术整体现状,聚焦台州的地域个案,侧重于台州优美纯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艺术产业经营,是目前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要旨。通过调查和总结研究,观察广大民众对台州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解读民间艺术的运营机制并对其进行深层发掘,以便达到对台州民间艺术的整体认识和找到行之有效的传承之路是我们当代人的职责所在。本文就台州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继承与保护、产业开发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吉祥图案,是中国人用具象的花样来表征抽象的理想、意愿和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历代中国吉祥图案因能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中国文化内核的某些侧面,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迎合人们趋吉避凶、厌恶进善的心理而大受青睐,并不断传承发展.各式各样象征吉祥美好的画样,通过雕塑、绘画、建筑、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进入历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信仰生活,成为中国人祝吉祈福的精神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瑰宝之一.特别是花鸟图案,在中国几千年的历程中,促进着中国花鸟画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冀派内画以质量和信誉立于国际艺坛。但冀派内画作品存在艺术化与实用化的矛盾,内画艺术市场鱼龙混杂,对内画产业发展策略主张各异。作为产业发展的策略如下:(1)让民间美术教育进入小学、中学课堂,而不只是大学。(2)让内画更接近生活,走进生活,使艺术真正生活化。(3)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修养是内画艺术品位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光照的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与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生理反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视觉更离不开光线。在西方油画绘画发展史中,写实性的绘画风格基于对光照物理现象的表现,而到了现代派绘画时非写实性的绘画看起来似乎没有光线照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光照仍然对画面中的造型、色彩和空间起着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相对于写实性绘画已经呈减弱了的状态。西方艺术是特别重视光照的艺术,它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与艺术家对光线认识的发展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作者在高专基础素描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案例"观察与表述"为阐述主线,直观而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开放和前瞻性的美术教学改革研究个案,并由此引发人们对高校美术教学,尤其是基础素描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STEAM教育因顺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得以在全球盛行,其倡导的跨学科综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启发下,构建以"学术"为基础,"技术-教艺"综合为突破的卓越职教师资三维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学校需要"技术-教艺"双馨职教师资,以"校-企-校"深度合作,按照三维综合通用培养模式,开设出专业理论、技术和教艺课程体系,突破技术和教艺实训瓶颈,完成三维卓越师资综合培养。根据专业硕士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招收拥有技术或教艺一技之长的在职人员,开展针对其薄弱维度的补偿教育,最终成就其"学术-‘技术-教艺’"的三维卓越素质,以满足高职院校对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教师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