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首篇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该篇中柏拉图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另一位学者就“美的定义”所展开的讨论,表现出重要的逻辑推演特点,即先由自己或者是引导对手对某个问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使问题层层深入,揭露出该定义的矛盾,最终“否定定义”并得出真理。了解这一特点有利于明晰美的概念渊源,也有利于提高学者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现以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为线索,分析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探讨过程中逻辑推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大希庇阿斯篇》出自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本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区分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自柏拉图开始,美的序幕正式被拉开,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探讨与争论。  相似文献   

4.
1900年初至1901年末,逃身海外的康有为寄寓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槟榔屿一带。其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顽固派势力日张,维新变法的政令、措施尽遭废弃,而义和团运动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危难之中。康有为坐困愁城,徒呼负负,其间创作了诗歌147首,后以其居于槟榔屿时的寓所"大庇阁"为名结集,是为《大庇阁诗集》。通过这些诗文,可以分析当时康氏忧愤时局、怀念旧友的内心思想及其情感。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的题材和人物形象刻画,主要参照了欧里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和《在奥里斯的伊菲革涅亚》;欧里庇得斯刻画的伊菲革涅亚受制于强大的外在命运的力量,其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机械降神";歌德的伊菲格涅亚体现了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她以高度的人性克服命运的悲剧力量,体现了歌德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哲学家作为智慧的化身应该统治整个城邦。但是他后来的《斐德若篇》中,他放弃了这种主张,转而认为,哲学家的最终目的只是对智慧的追求,而不是去做现实的统治者。因为他相信真正的哲学家的灵魂会陷入了一种神圣的迷狂之中,它使哲学家仅仅执着于纯粹的真善美,并由此获得一种纯粹的精神爱情。  相似文献   

8.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申辩篇》描述了其老师苏格拉底接受法庭审判并最终被判死刑的全过程。参与审判的原告、被告、审判官等三类角色的基本人格及行为特征贯穿着审判的整个进程,是分析此文本的主要线索。《申辩篇》的一大特色在于苏格拉底放弃他惯常使用的诘问术,而选择在法庭上怒斥原告及向审判官慷慨陈词。为深入辨析苏格拉底“转变”的细节,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层关系、权力运行中的理性问题等的哲学探讨,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并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之于当代社会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虚假判断的存在做了大量考察,结论是虚假判断不存在。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一篇目的是讨论“知识是什么”的对话要被影响转换话题,从而使对话的参与者对怎么会存在虚假判断困惑不解?这部分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题外话,还是提出了重大的哲学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赫卡柏》是欧里庇得斯悲剧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创作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它没有了大团圆式的结局,充满了悲哀和凄凉,似乎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描写是相悖的:好人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特殊表现,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后果的反思。年老的赫卡柏,是战争的受害者,苦难的承担者。她痛失儿女的遭遇,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不幸的谴责。战争殃及了无辜者,战争泯灭了人性,战争斩断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转述话语作为人日常生活交际用语的一种,暗含了转述者与被转述者的双重含义。《会饮篇》通篇存在着多重转述话语,由开篇通过层层转述进入会饮场面,到每个人所作颂词中所引述的不在场者的话语,以及尾声苏格拉底的颂词中转述狄欧蒂玛对爱神与美的剖析阐释、阿尔基弻亚德颂词中对苏格拉底形象的塑造,皆被转述话语赋予了深层次意义。转述话语与现实空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对立,能生发出不同的阐释角度,从社会历史、政治环境、人物背景等角度去探究《会饮篇》中转述话语所带来的多重效果,能清晰了解到柏拉图写作的良苦用心,对考察《会饮篇》的叙事艺术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一课为例,展示了单元整体视角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五个过程推进教学,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what)”“做什么(what to do)”“怎么做(how to do)”“为什么这么做(why do itsuch)”.  相似文献   

15.
张翔 《文教资料》2013,(32):127-128
《树艺篇》是一本明代的手抄本文献。该书对明代字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书内俗字的归纳整理来梳理出书中俗字的类别,分析其成因,并与唐代的俗字进行对比看看有无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大广益会玉篇》中,古字和今字都作字头,并用特定的术语、特定的方式来标示。从形音义来分析。古字和令字有7种关系。本书中的令字是根据当时的用字情况确定的。古今字反映了4种用字现象,反映了文字演变的3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下语域理论中语场(field),基调(tender)和方式(mode)三方面对歌词语篇《你是我的眼》作语篇分析,以发现歌词语篇深层意义和艺术美感。研究表明歌词语篇在词汇、语法、语音上符合语场、基调和方式的选择,照应语篇渴望光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会饮是古希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在宴会上人们通过赞颂诸神与饮酒来庆祝。柏拉图的《会饮篇》展现出阿伽通获奖的次日,众人在他家饮酒庆祝的场面。参加会饮的人共有7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欲观进行解读,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苏格拉底的赞辞,以及"柏拉图式的爱",而忽略了古希腊社会爱欲观的多元化。文章通过对《会饮篇》中7个人物赞辞的解读,展示出古希腊多元化的爱欲观。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探讨灵感何为的哲学家,《伊安篇》中他将灵感比作“赫刺克勒斯石”,并以具有磁引力的“赫剌克勒斯石”为例详细阐释了灵感怎样作用于创作主体。柏拉图对灵感的解说,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涉及的艺术创作“迷狂”现象、艺术思维的非抽象性等问题对灵感学说的发展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