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四首李白写的诗,还记得吗?(《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你认为哪一首最有趣、最好玩?好,我们就带着童趣,带着童年的想象一起朗诵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3.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4.
师: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背一首诗:《静夜思》。(生背) 师:学习古诗不是简单地背诵,我们要从古诗当中接触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怀。比如《静夜思》,为什么李白看见圆月,就想起了家乡呢?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查阅资料,《静夜思》的英文译本很多,作者选取了其中的7个译本进行研究。根据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原则进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堪称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设计: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史美忠评析: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杨秀兰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诗歌描述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事情。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相似文献   

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8.
《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如诗的语言在教室里深情流淌:"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腔离愁化成了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春水荡荡,满腹别绪凝成了这首诗——"学生再次齐读古诗";一路平安,朋友保重,来日再续,千言万语聚成了这首诗——"学生又齐刷刷地朗读古诗。听课教师纷纷低声赞叹":教  相似文献   

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也是我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从此,我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真正爱上诗词,还是当了广播员以后。学校每天早读都有优秀广播员带大家诵读经典古诗文,我也有幸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相似文献   

11.
王彩霞 《快乐阅读》2011,(15):124-125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  相似文献   

12.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科学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这话不假。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  相似文献   

14.
押韵记趣     
一、感知押韵1 在学校评选的十首最受师生欢迎的古诗中 ,有一首是妇孺皆知的李白五言绝句《静夜思》。这首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传达给我们以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是众人皆爱的理由之一。如果你大声朗读 ,你一定会感到本诗的音乐美。2 学生大声朗读。3 请同学们注意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光—guang 霜—shuang 月—yue乡—xiang除去第三个字外 ,发现什么?韵母都是ang(且都是三拼的 ,但声母不一样)可以说这几句诗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相似的。简单的说 ,这就叫做诗歌的押韵。诗歌一押韵 ,就会变得具有音律的美了 ,就使人感到“好…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感悟。怎样才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呢?一节语文课上的一段意外的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那是一节古诗教学课,学习《静夜思》,这是许多未上学的孩子都能流利背诵的一首诗。所以当我一说今天要学这首诗时,学生就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背了起来,那得意的神色好像在告诉老师:您瞧,我们早就会背这首诗了。望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我想,固然背得跟顺口溜似的,但孩子们能正确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愁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不便逐字逐句分析解释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读懂这首诗…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从小学习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很有好处。我们家孩子今年三岁了,相比同龄的孩子而言是个能说会道的小家伙。这与我们注重培养他读古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如何让孩子爱上古诗呢?1.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比较喜欢"情境教学法",一次我把《悯农》的教学挂图带回去给他看,其实是看着玩,以后只要看到锄头、田野或者看见中午的太阳就情不自禁地念起诗中的句子。再如读《静夜思》时,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读比白天读效果要好,这些都离不开周边情境的烘托。  相似文献   

17.
《古诗两首》中的《夜宿山寺》和《登鹤雀楼》,都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感情。两首诗都语句精练,用词准确,意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时,既要进行理解词语的基本功训练,又要着眼于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懂古诗,会学古诗,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一、回忆己读过的古诗,议一议忆一亿。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两首古诗,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春晓》和《静夜思》)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议一议。我们是怎样读懂这两首古诗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相似文献   

18.
【单元导读】本单元有一首古诗《静夜思》,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小小的船》是一篇美妙精巧、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语言优美,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阳光》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一幅有形有色的色彩斑斓的图景,让孩子明白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影子》与《比尾巴》是两首小儿歌,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儿子今年8岁了,性格活泼好动,顽皮可爱. 从他两岁左右起,我就教他背古诗,短者如《静夜思》,长者如《琵琶行》,到现在连长带短他已会背七、八十首古诗了.  相似文献   

20.
师: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背一首诗:<静夜思>. (生背) 师:学习古诗不是简单地背诵,我们要从古诗当中接触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怀.比如<静夜思>,为什么李白看见圆月,就想起了家乡呢?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