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批评和美学批评的统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特征刘安海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社会批评,美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产生到传播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三、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批评功能的角度,考察本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学批评形态。第一种是介入创作的批评,批评家用经验、智慧和热情拥抱作品,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的灵性;它和创作一同前进,扶植文学新人的成长,推动文学流派的发展,体现了批评的“艺术关怀”;鲁迅、李健吾、胡风等人可视为其代表。第二种批评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它注重阐释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意义,它为了拓展批评主体的知识领域,适应批评自我建设的需要,介绍使用西方各种批评方法,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体现了批评的“学术关怀”;王国维、潘光旦、吴世昌等人是其代表。第三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它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改良与革命年代发挥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作用,体现了批评的“社会关怀”;由于偏重于作品社会政治意义的引申发挥,批评很难在审美的层次上展开;钱杏屯阝、周扬等人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和评述了“五·四”前后和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两次转型发展的历程 ;建国后文学批评方法论演变为大一统的僵化的政治批评的教训 ;西方文艺思潮及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影响。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文学批评中 ,要坚持继承传统 ,借鉴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5.
周扬虽有过对艺术规律一定的探寻,但他的文学批评整体上呈现着“政治化”风貌。从他本人身份而言,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代表,他必须对上级或组织保持高度认同.这就决定了其批评的政治化走向。从批评心理来说,周扬的政治心理大于艺术心理,从而使他批评中的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呈现出政治化形态;他的艺术心理中缺乏情感,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政治化倾向。其狭隘的个性使他把由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借用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堵塞了学术论争的天地。在这诸环节的内在联系中,他作为文艺界政治领导的社会身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无非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支 ,所以批评必然具有政治性 ,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党派政治 ,而是我们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及其所包括的权力关系 ,因此政治批评的视野必然是整个文化 ,但政治批评又不等同于用文化解释一切的文化批评。这对纯粹文学批评、庸俗社会学批评及泛文化批评都进行了一定的反诘。伊格尔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批评 ,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所在 ,对我们关于文学批评困境问题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8.
江淮论坛1995年4期刘锋杰《从政治走向文学的探索与启示──论周扬的文学批评》周扬坚持的是一种政治与文学的本质同一论,因而他属于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政治──艺术模式,从政治角度切入艺术研究,政治意识明显强旺于艺术意识。但周扬同样进行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艺...  相似文献   

9.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之批评观惠转宁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即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如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似文献   

11.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操持印象鉴赏式学批评,在新坛上取得了不可争辩的批评实绩。他坚持认为批评是批评家主体精神的发现和外化,同时也是创作的一种。他的印象鉴赏式批评在单一殖民化批评的今天,对于我们挖掘民族传统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的价值,重建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建立多元批评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周扬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他带着真诚的快乐来到延安,在整风运动中受到严厉批评,不断自我纯化,积极向现实政治靠拢。之后,他成为延安文艺政策的发言人和衷心实践者,绝对认同延安意识形态。全面分析周扬延安时期的心路历程,不仅可以看到更加真实的周扬,还可以看到一个富有艺术才情的文艺理论家转变背后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周扬从三十年代初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开始,就坚定地站到了捍卫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一方,四十年代更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者与宣传者的身份活跃在解放区的文坛上,为建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个革命政治型批评家,他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也不忘克服自己阈定的政治思维,进行文学艺术规律的孜孜探求。但总的说来,他的批评理论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实践形态,以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而体现其理论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观点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性,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批评缺席的时候,研究周作人的文艺批评观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之风,既与时代政治的控制制导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传统积淀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判断特征,可谓是外在的政治权威意识与内在的政治依附性心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批评思维模式首先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显示出来。随着政治上左倾思潮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教条主义操作愈加武断化、简单化,发展到极端便使文学批评完全失去了批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教条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政治性的、不讲道理的批判,从而离文学批评的本质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7.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8.
该文概述了周恩来在建国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树,显示了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补充和贡献。周恩来对文艺批评的有力论证,使毛泽东文艺思想更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洋是宋代诗人,著有《东牟集》,周必大曾为其文集作序。学术界对于王洋生年向有争论,对于其举家奔淮的时间与原因则多含混之词。经考证:王洋生年应为1089年,举家奔淮时间应为1107年,而遭祸之由当是其父王资深坐张怀素道术书案,贬职新州。  相似文献   

20.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