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主义者强调发挥少数精英在教育认识与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关系教育学”试图将一种诸主体之间的情境性互动引入课堂、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生活。杜威的“民主教育学”强调通过社会化的学校生活和社区化的公共交流来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传播和有效应用。而波普尔“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深邃之处,则在于其看到了某种没有明确认识主体的过程在知识增长中的关键意义。然而严格地说,完全把教育认识过程看成一个无主体的自我演进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也毫无益处,因而需要一种“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来全面整合教育主体和那种没有明确主体的知识过程在缓解教育中的知识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中的“主体”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的“主体”概念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甚至是被曲解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精...  相似文献   

4.
主体教育论的若干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教育论”研究的主旨在于,寻求一种立足于今天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走向的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教育学理论。为使这一研究走向深入,需进一步阐明“主体教育论”研究的基本思路、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及其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5.
夏剑 《教育学报》2023,(3):16-27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6.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家主体思想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发了两种主体概念:从事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主体,以及操纵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资本主体。基于对哲学史上两类主体概念的分析以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察,可知个人主体与资本主体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内在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可以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理解。对于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或学生,而应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对师生关系作全面的考察,从而形成科学的语文“主体”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生主体研究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分为“学生主体”命题的确立、学生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学生主体”的原则化三个阶段。这一演进历程不仅是“学生主体”由感性直观到理性抽象再到更加抽象的发展过程,而且是学生主体研究不断克服两种极端倾向的矛盾,但始终未能逃离左右摇摆规律的过程。当前,我国学生主体研究需要突破哲学研究的范畴,建立起教育学研究的体系;回归、深化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学生主体理论;克服理想化倾向,现实地、具体地去理解学生主体。  相似文献   

9.
行政主体概念的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主体概念是行政主体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提出的背景不一样,中外学持有不同的看法,行政主体是个体概念还是结合体概念;行政主体是否存在内容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提出的目的是否相同,中国学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行政主体概念,但仍有分歧:“自然人”能否作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否都能提起行政诉讼;行政主体能否作为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主体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主体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驳斥主体教育理念“过时论”、“趋同论”和“抽象论”,进而辨析教学策略的概念,探讨在主体教育实验中如何进行目标定位、注重开放并把握好开放的“度”、处理好探究与引导、选择与规范的关系。最后,就如何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追求价值、建构素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育成长、形成实验教育化、提升教育理念等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主体是对人的一种全面理解,主体性是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引发世界以及人自身变化的个性特点。人非生来就是主体,主体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10个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主体”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主体性原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性思想,也是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对话者:D.教育学硕士M.教育学硕士研究生S.教育学硕士C.教育学教授时间:2003年12月24日地点:天问居茶室C.根据你们的提议,现在讨论“德育过程的主体”问题。这是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问题。你们已经作了一些准备。今天把《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和《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也带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伴随着时代的激荡,以及自身的心灵衍变,开始走向建立主体自我的过程。“主体”的自立、自觉,标明朦胧诗人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剥离”:一是从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概念中剥离出来,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和解放;二是从抒写方式或诗歌模式中剥离出来。这两个“剥离”对于体制文学范式是一种反叛和挑战,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却是久旱甘霖。它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找回的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获得的是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中国教育学研究进入历史新时期。教育学研究表面热闹甚至繁荣背后,主体迷失现象同时开始暴露:教育学常常成为其它学科的“领地”,当代中国教育研究者常常“不在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源于西方学术话语强势地位的外因,也有源于教育学科独特性萎缩的内因。走出研究主体迷失的泥潭,需要当代教育学人的主体自觉,有赖于教育学科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教育》2004,(3):10-12
如果从1981年顾明远先生明确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算起,主体教育已走过二十三年的历程了。此后众多理论家如黄济、王策三、叶澜、周虹等,围绕教育“主体”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992年,王道俊、郭文安在《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主体教育”的概念。同年,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  相似文献   

16.
简论教师主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观是一个历史演变的概念,教师主体素质观代表了教师观的发展方向。树立教师主体素质观,必须重新对“教育”和“教学”在“生活”与“创造”的语境中作出解释,建立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实现教师自我教育是确立教师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联合主体"--教师主体建构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主体属性的界定,审视教师主体建构传统模式的利弊,受“多角演出”和“多人主持”的启示,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中采用“学生登台”教学实践,提出教师主体建构模式的新设想-“联合主体”新模式。采用“联合主体”教育,可以使传统教师个体教育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尤其是它将使传统教育的劣势和弊端获得根治,充分实现“扬长避短”的综合效应,发挥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群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教育自觉”的概念缘起于“文化自觉”,教育自觉建立在实践、反思、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主体觉醒、教育“先觉”带“后觉”、教育总体性觉醒的初成、教育自觉对于教育主体的反作用这样一种回旋上升的过程,不断促进教育活动向着更加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学的独立地位得不到重视,多元文化下的价值选择困难致使我国没能出现大范围的教育自觉,而社会、家庭、个体的共同努力是实现教育自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20.
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教学基本要素出发,重新确认学生主体的完整内涵,特提出兴发教学的改革路径,并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予以实施。兴发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回音和学生的学思行。兴发教学的理论视角是积极教育学,其核心精神是学生主体。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学生主体”的口号,但这个“世纪口号”一直缺乏具体的实践路径。学生主体的说客常有,学生主体的行者不常有。从学生主体出发,教学改革就是让学生由旁观者或旁听者式的“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转换为学生主体式的“学思行”,由传统的阴柔的教育转向阳刚的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学思行包括课堂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堂行动。兴发教学意味着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课堂里的“守望者”而不再是课堂里的“讲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