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2.
温得位 《农村教育》2005,(1):127-127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史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萘、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所以古代老百姓就有在除夕时画二神在桃木之上,悬挂于大门之外,用于驱鬼辟邪。当时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永在除夕时令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他还亲自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幅对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相似文献   

3.
桃符的故事     
《辅导员》2010,(23):11-11
对联又叫桃符,这起源于古代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对联小知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对联也叫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那么,贴或挂在柱子上的对联,就叫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大概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免祸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6.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或“楹帖”。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当时人们为了祈福除灾,用桃木削成板,上刻咒语,以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诸事如意。公元900多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又推广在楹柱  相似文献   

8.
巧联拾趣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椿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干寝门,“以其词不工”,  相似文献   

9.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0.
从对联与桃符的现实意义出发,探求其潜存的文化内蕴。认为对联与桃符各自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质,充分把握二者各自的构成要素和使用意义,将有助于现代生活中对联艺术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12.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最早的“年”字《谷粱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的意思为五谷丰收。最早的爆竹春节放爆竹始于汉代,当时的爆竹是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响声。最早的年画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福荼”、“郁垒”的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最早的对联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除夕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最早的贴倒“福”字始于…  相似文献   

13.
对联与课文     
对联,俗称对子,是文学作品,是艺苑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也是为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始于桃符源对应,兴于北宋盛于明,至清涓流汇江海,民国绵延到如今。(罗维扬《中华对联写作》)对联在我国高度普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过春节贴对联,家家如此,年年如此,人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对联的作用却不可低估,一幅好的对联往往能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和特殊功能,给人以“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并从中获得教…  相似文献   

14.
对联的历史     
追溯我国对联的历史,沿袭旧的说法都走不出清人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说的:“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梁章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对联兴起于五代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他写道“新年纳余应,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副对联。到了宋代,更推而广之,民间几乎户户都悬挂春联了,王安石曾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蓖醢彩氖得髁舜毫谒未丫嗟逼毡椤6粤⒄怪撩髑辶酱蚋餍辛恕>菟翟蚴腔实奂右蕴岢G迦顺律泄抛吹摹遏⒃…  相似文献   

15.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门神信仰的由来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神”信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生命力的信仰之一,本文从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门神”信仰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文章认为门神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门神最终脱离桃符而独立。在其演变过程中,门神大致经历了由神怪门神→捉鬼门神→武将门神几个阶段,但其驱鬼避邪,象征吉祥的基本功能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7.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18.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春联"。此谜既写出了春联的对称特点,也写出了春联的祝颂内容,堪称佳谜。春联亦有"桃符""门对""春贴""对联""对子"之称。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佟丽雪 《新高考》2007,(11):28-30
提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态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时为驱邪避鬼在家门前悬挂的桃符,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于公元934年春节之前,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中国,从城市到乡村,每逢春节或其他喜庆的日子,仍然十分流行在门扇上贴红艳艳的“对子”的风俗。但在古代,人们是把“对子”称作“桃符”的。为什么把“对子”叫做“桃符”呢?传说很久以前,在东海有一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根向四周伸开,方圆足有3000多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