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关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成果;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三阶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这一切反映了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逐步深化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一度辉煌之极,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又从兴旺滑入了低谷,原因如何?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伟大贡献,本文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以“政治变革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演变,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具有哪些“特色”,这是一个“人人心中有”但又道不明的问题.不仅如此,有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种种的疑虑和困惑.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对于人们统一认识,坚定信念,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团结和谐的旗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动摇的旗帜。始终不渝地高举这面大旗,坚持和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难点问题。可以从八个方面去理解二者的内在关联:第一,从历史上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中国;第二,从国家与其社会制度的关系上看,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不可分离的重要方面;第三,从现实利害来看,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第四,从国家未来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第五,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形态看,社会主义完善和提高了爱国主义,使爱国主义具有更广的社会基础和更高的思想境界;第六,从主体人格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既是社会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将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有机融合于一身;第七,从人们思想感情的形成看,其爱国主义有一个从身边感性事物到社会制度这样的抽象事物发展的过程;第八,从更广的视野看,社会主义有与爱国主义相融合的一面,又有超越于爱国主义之上的方面,这种超越于爱国之上的世界之情和人类之爱,吸纳了各国爱国主义中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至今,经历了160多年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属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有些模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阶级性向民族性发展,历史性中突出时代的召唤,灌输性向渗透性发展,在"一元"与"多元"的意识形态联系中突出"一元"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妇女解放王素华,张文木妇女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研究课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妇女问题,则是当代中国改革事业不可回避的重大研究课题。下面是笔者就此所作研究的初步结果。一女性问题在当代中国沉重的“半边天”自从父权制...  相似文献   

10.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本,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经济制度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也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类型,同样也存在有待进一步发展之处。这都需要我们从各个层面加大改革的力度,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其重要前提是解决好建构问题,使之具有真理和价值的魅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全面建构与凸显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为我国社会提供了价值导向与规范,指明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之一《毛泽东思想概论》(本科本)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版教材在章节与内容安排以及形式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进。现就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谈谈我们的编写体会,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学者认同了这样一种观点: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应该包括关于新…  相似文献   

14.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斯洛率先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理论,在追求自我、本我的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大学生在对西方化产物的接受、崇拜及理性扬弃后,生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性的自我实现概念:融“小我”于社会的“大我”之中。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所谓"普世价值"的流行与渗透所带来的挑战,一是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挑战。对这两方面的挑战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对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凝聚人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一切.我国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经济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民主政体和普选权是邓小平的政治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当代意义,一是破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纯粹公有制经济的教条主义认识;二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专制集权体制的封建主义倾向;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的形而上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与其它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着价值体系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科学性与人民性、主导性与包容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特征.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文化与精神的时代,工匠精神作为劳动精神在当代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当自觉学习的标杆精神。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投射,工匠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普适性、开放性、至善性的独特价值表征。当前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但有三种特征较为显著: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但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同时,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存在明显不足。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长期化、常态化的培育态势,各级院校应建设协同培育体系:首先,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实现大中小学培育一体化;其次,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推行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最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灵活联动,塑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