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儿子今年6岁,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他们班的老师教学很出色,所以他们班经常承担教学观摩活动。有一天,我和儿子聊起这个话题,和他一起回忆上幼儿园以来他参加过的那些观摩活动:有一次,上海来的特级教师把他们班“借”去“上课”,在那次活动中儿子和老师的呼应特棒,让原本缺乏  相似文献   

2.
贾利云 《小学生》2012,(12):7-7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诊课活动,听了徐立虹老师教学《草船借箭》,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总结全文时问:"诸葛亮能够这么顺利地借到十万多支箭,是谁帮了他。"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认为是鲁肃帮了他,因为鲁肃是个老实人,诸葛亮吃准了他不会把借船这事告诉周瑜,所以我认为是鲁肃帮了诸葛亮。"老师满意地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的确是鲁肃帮了他。"旁边一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学课程课标的进一步修订,数学教学目标也由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逐渐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认识方程"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公开教学和教学展示中常选的课题.这样的经典内容,如何在立足"双基"的基础上观照"四基"的有效达成呢?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一位老师所上的"认识方程"一课让我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4.
<正>一、缘起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中,我观察到一部分幼儿没有积极参与绘画活动,表达自己。如在一次美术活动开始时,一个幼儿在兴致勃勃地画海底世界,他画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创造出来的海底动物。过了一会儿,他就把这些自创的动物全部擦掉,仅保留了最基本的几条鱼,草草涂上颜色把画教给老师。在询问他原因时,他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目的,最后敷衍说:"哎呀,太麻烦了……我又改变主意了嘛。你不要管啦。"幼儿利用自  相似文献   

5.
初识郑春和老师是在他为北京市海淀区理科教师作的一次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讲座上,年过花甲的郑老师精神矍铄,讲起课来思路清晰。他从自己将近40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深入浅出地把"探究性学习"理论介绍给了在座教师;他列举了自己女儿和小孙子的很多成长趣事,生动地为学员们阐释了培根、卢梭、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杜威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画饼干的活动中,一位男孩只在画纸上画了许多方形,一块饼也没画.当老师走过来时,他连忙把画捂住,很明显知道自己"画得不好".而坐在旁边的女孩立刻告诉老师:"他不会画饼干,他什么都不会."如果此时老师只一味地鼓励"你画得很好嘛……"作用并不大,说不定会让他更难堪.所幸老师是位懂心理的老师,她随意地说:"不会画饼干可以画别的东西,饼干罐子、包装袋……都能画呀!"听老师这么一说,男孩捂着的手放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有所发现地说:"这是罐子,用来装饼干."老师及时夸奖了他与别人不一样的想象,引来其他孩子一阵赞叹.待活动结束时,教师  相似文献   

7.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一类是两条直线相交(含延长后相交),另一类是两条直线永远都不会相交,从而引入平行与垂直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在古城扬州举办的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其间,观摩了江苏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秦晓华执教的高中课文《老王》。我与秦老师从未谋面,听说他,认识他,也只是在一些教学研讨会和网络视频上。有幸走近他,幸运过后,我的感受就是:他的语文教育大于语文教学。课堂上的秦老师,总是面带和蔼的微笑,多用赞赏的话语激  相似文献   

9.
<正>一、案例背景这是我刚接触"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3个月之后第一次听的一堂公开课,这是一次优质课汇报活动,这是一次高手如云的活动。活动中由两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堂高质量的课。这一次活动也让我大开了眼界,原来"劳动与技术"课也可以这样上。"美丽云雀结"这堂课是由高桥小学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篇课文是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主题四"绳编花卉"中的第一课。二、案例描述这堂劳技课,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云雀结,了解云雀结的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问题缘起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把时分认识这个内容安排在两个阶段教学,在第一册安排了"整时半时的认识"和"快几时和几时刚过的认识";第二阶段是第三册安排了"时分认识"。时间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丰富多样;第二,钟表结构复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甲老师的一节第三册"时分认识"的课,教学片段如下:(一)谜语引入(略)(二)研究钟面1.教师提问: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请大家仔细看看,说  相似文献   

11.
学校要举行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把<鲸>这篇课文作为上观摩课的内容.课备好以后,他让我去昕他试讲. 第一次试讲时.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揭题,从分析形声字"鲸"入手,导入新课;然后播放大量鲸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鲸的庞大;接着师生合作概括课文七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最后创设情境,练习写话、说话.  相似文献   

12.
正我校于2010年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双文"素养》子课题的研究。实施研究以来,我们把诵经教育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课堂和生活课堂中,让学生在读经活动中开智明理,提高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有一次听同事王老师解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名迟到的学生推门而入,急匆匆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嘭"地坐下,这名学生发出的响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了。王老师立刻改变教学策略,他饱含深情地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下午给一年级学生上思品课,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比比谁的小手巧"——戴红领巾比赛。孩子们跃跃欲试,场面十分热烈。当推选学生代表上台比赛时,情急之中,一个孩子把"老师"喊成了"妈妈"。看着孩子涨红的小脸,我不禁想起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有位教师回忆自己读一年级时,一次与老师谈话,不知不觉把"老师"喊成了"妈妈"。还有一次上讲台当"小老师"读生词,在还剩下几个词时自己想要小便,老师让他读完再去,结果尿了裤子。他把这两个错误都说成是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学校承担教学开放活动,杨老师需要执教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先后试上三次,每次试上后,听课教师都坐下来参与评课,杨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所以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方式为集体备课。本文仅就"认识圆柱"的集体备课环节作一介绍。活动纪实[第一次试上及集体备课]学生自学书本,圈出关键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圆柱的特征。教研员1:杨老师的课是为开放活动准备的,我们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尽量使这节课能充分体现新  相似文献   

15.
"这名同学,你能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吗?"……"来吧,老师相信你能行!"……最终,老师耐心的等待换来了孩子的回答。这是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位年轻老师执教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镜头,却把我的思绪牵  相似文献   

16.
正结识王昌胜老师,缘于在湖北仙桃的"辩课"。那一次,他和刘华老师同课异构"认识面积"。刘华老师开始上课,他急急地找了一位教师帮他去买橘子。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师蛮讲究的嘛!难不成是喉咙痛?最后答案揭晓,橘子是教学"物体表面积"的教具。课上一展示,我也就想起前一天晚上,他在我面前的低头自语:有一个环节删掉了,到底要不要呢?要不要呢?他说的就是这个剥橘子皮的环节。其实,站在教学的视角,昌胜设计的课已经是难度偏高、容量偏大了,删去这一环节也不失为合适的教学选择。何况,严格地说,球  相似文献   

17.
张刘传 《考试周刊》2014,(31):127-127
<正>我曾在电脑室听过一节政治公开课,听后,完全不知道上课老师是授新课,还是活动课,要是授新课,老师没说几句话,学生就轻车熟路,准备得非常到位;要是活动课,学生每人前面有一台电脑,"活动"起来很不方便,只是上台念念稿子而已,并且老师制作的课件与活动内容关系也不大。后来听那位老师说是活动课,因为没用多媒体上过课,所以这次想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我与他对创新教学的认识有所  相似文献   

18.
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哑巴来到一家杂货店,他想买一把锤子。于是他面对售货员,左手放在柜台上,作持钉状,右手握拳敲击左手手指,敲了几次后,他用左手指着右拳,示意他想买一把锤子。售货员明白了他的意思,递给他一把锤子。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聋人,他想买一把剪刀。老师问:"他该怎样向售货员表明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遇见您,真好     
<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次读到李商隐的这句诗,我就不禁想起教我的老师——陈军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陈老师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有一次,他生病动了手术,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上一段时间的,但他怕我们把学习落下,  相似文献   

20.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已经让我们耳目一新,可你有没有听过他的诗意作文课?在全国新理念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他的诗意作文第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王老师的课堂里,纸上的文字变得那么凝重,测试变成了事实。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对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