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倒体过早,不少高水平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也经常出现倒体过早现象,腾起高度不够,过早地做过杆动作,导致试跳失败或比赛中未能发挥出应有水平。原因:一是助跑方面的问题。助跑慢,不连贯,步点不准确,对跃过试跳高度缺乏信心,造成助跑先快后慢,特别是最后两步出现明显减速,重心靠后,感到跳不起来,以致完不成正确的起跳及腾空。二是起跳脚放脚出现错误。起跳脚放脚与杆平行,将会被迫过早地转成背对横杆,导致试跳失败,正确的放脚应是与横杆投影面成10~15度的夹角。三是摆动腿动作出现的错误。传…  相似文献   

2.
如何纠正背越式跳高的“倒体过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许多初学者,甚至一些训练有素的跳高运动员,不能较好地把助跑起跳时的腾起初速度及起跳后获得的垂直速度合理运用,因而造成了起跳后身体过早向前冲出,即“倒体过早”的严重错误。“倒体过早”一方面减小了起跳时获得的垂直速度,缩短了身体重心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造成了肩或背过早碰杆,而且也不利于过杆时杆上动作的顺利完成,还易使下一个“坐杆”错误动作的产生。显然“倒体过早”对合理完成背越式跳高的技术优势及提高运动成绩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倒体过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一些合理的方法进行纠正,以提高训…  相似文献   

3.
跳高起跳时,向后倒体是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最为严重和普遍的错误动作。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外现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遵循跳高技术原理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基础理论为依据为指导,设计了一套运用“同步反馈方法”纠正和解决在起跳时向后倒体错误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论述和论证了“同步反馈法”的可行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其良好的教学效应。对应用此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理论上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鑫 《中华武术》2018,(2):41-42
背越式跳高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当今国际跳高技术的主趋势,所以,当前无论在国内学校体育的田径教学,还是校外业余田径培训过程中,背越式跳高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专门技术之一。然而,在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真正运用和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由于当前很多人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了解不到位,在理解上有许多偏差,致使不正确的技术普遍存在。迄今对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体育界众说纷纭,对于起跳时与起跳后身体的力量供给未能够给予说明,因此许多培训人员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给学生讲解。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再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董大肆 《中华武术》2007,(12):13-13
众所周知,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环节,人体腾越的高度取决于利用水平速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起跳能力,迅速改变身体的运动方向,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垂直速度,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为顺利过杆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和提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起跳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正> 在跳高技术中,起跳是关键部分,也是难点。在学习起跳技术时,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下面就介绍几个较常见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一、起跳时出现弓背、低头,臀部后坐原因:迈步时送髋不够,摆腿时没有以髋带腿;柔韧性和灵活性较差,做不出正确的起跳摆腿动作;最后一步降低重心太大。纠正方法:①迈步放脚时摆动腿积极蹬地送髋,起跳脚着地时髋部快速移上支撑点,同时主动抬头挺胸,提肩拔腰,眼看前上方;②加强髋肩关节的灵活性和全身的柔韧性、协调性训练;③强调放松,消除多余动作。  相似文献   

9.
背越式跳高助跑倒二步技术在起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线助跑倒二步是背越式跳高技术中重要的环节.重点论述倒二步技术在整个背越式跳高中起跳起着重要作用,希望教练员、运动员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与我们日常的跑跳动作不一样。例如它的弧线助跑、背向过杆等等与我们日常动作有很大区别。这使得初学者在练习时会遇到很大困难,不易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影响教学效果。这使我们有必要找出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征 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经历了两次支撑、两次摆动和一次短暂腾空的“两步”中完成的,是两条腿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动力”起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开始和发动部分,是起跳的(原动力)第一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时会产生一些错误动作。而这些错误动作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上课质量,因此及时准确地纠正教学中的错误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   一、助跑方面   1 助跑的最后几步减速,助跑时拉大步或捣小步。   产生原因:助跑步点不准,惧怕杆,不敢跑,起跑时精神不集中,助跑节奏掌握不好。   纠正方法:丈量好步点,反复检查和调整助跑,最后确定合适的步点。   以布带、橡皮筋等代替横杆;要求前两步要积极后蹬,起跑时精神集中;…  相似文献   

13.
苏斌 《中华武术》2005,(6):41-42
现代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使速度、力量、技术与个人特点完美结合,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正确地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进行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是教练员、运动员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苏斌 《中华武术》2005,(9):48-49
房门打开,吴江平出现在我的面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声音爽朗地请我进屋,笑着说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武林中人。他说他直到现在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八段锦,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如此,毫不松懈。  相似文献   

15.
<正> 卓有成效地纠正错误首先取决于教师识别学生错误动作的能力;教师必须精通背越式跳高技术,具备正确熟练的讲解、示范和观察动作的能力。一、纠正错误动作的注意事项 (一)抓技术的主要特征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时会产生一些错误动作,而这些错误动作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将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及教师的上课质量。 一、助跑方面 1、助跑最后几步减速,有拉大步、捣小步现象,节奏紊乱 产生原因:助跑步点不准,怕杆,不敢跑,起跑时精神不集中,助跑节奏掌握不好。 纠正方法:调整弧线半径和助跑距离,开始助跑时节奏稍慢  相似文献   

17.
背越式跳高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助跑加速不匀,助跑节奏常在起跳前被打乱1.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助跑步点不准、缺乏节奏感、对横竿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2.纠正方法:根据具体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用如下方法,即:做不同距离的助跑,找出合适的助跑距离;练习不同距离的跨栏栏间跑,培养节奏感  相似文献   

18.
现代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使速度、力量、技术与个人特点完美结合,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是有效进行跳高起跳训练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现代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使速度、力量、技术与个人特点完美结合,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正确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是有效进行跳高起跳训练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李玉英 《中华武术》2010,(10):20-21
众所周知,过杆是最终决定背越式跳高成败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合理的过杆技术是利用人体旋转和人体与横杆相对位置的改变而控制好身体旋转速度的变化,使得人体的各个部位能顺利地越过横杆。整个过杆动作是沿着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顺势依次快速完成,在此过程中,任何多余动作的出现都会影响过杆的实效性,如过大的顶髋和收腹动作,都会造成髋部的位置急剧地上升或下落,给过杆带来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