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从1982年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学从武术国际传播发展的角度,揭示武术传播的规律;文化学通过对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武术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传播学则围绕传播的构成要素,系统考察了武术国际传播过程,并深入分析了武术国际传播系统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受到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限制,研究尚有待深化,特别是在武术国际传播发展中的受众群体这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武术现代化进程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运动在价值观念、运动理论、运动形式等几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的探讨,总结近代武术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天武术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近代武术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包括近代体育在内的西方化迅速涌入中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化振荡。在新的化背景下,中国近代武术产生了新的传播特点,使中国武术逐渐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演进。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大大加快了武术步入近代体育行列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5.
武术学术史对理解武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近代学术转型背景下的武术学术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新梳理和解读近代中国武术知识的观念和制度。研究认为:1)近代学术转型引发了“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本体与功能讨论,加速了武术知识转型和研究范式的生产。2)在古代以体为主向近代以用为主的武术体用观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武术知识群体、研究学说、范式及机构,初步构建起了近代武术学术体系。3)武术体用观念的转变促成了武术知识的转型,引发了武术知识的重组,进而构建了武术现代学术话语体系。面对古今、中西多重话语体系,探讨武术在变革中坚持自我,在坚持自我中实现变革的学术史经验,对保持武术的中国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日武术的学术改革提供一种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6.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软实力的内涵与作用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软实力作用凸显。武术是"中国符号",具有重要软实力价值。基于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反思,从概念、特征、结构划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武术软实力的内涵;将武术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区分为接触感知、好感吸引、参与学习、传承传播四阶段,并对各阶段的作用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指出,四阶段作用过程并非一定顺次演变,而更多呈现出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现象,且该现象大多发生在前三阶段之间,如何更好地向第四阶段过渡是当前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返本方能开新的历史规律出发,武术研究应具备原典精神,以原典为基、用原典说话。武术原典是记录和书写武技之圭臬和絜矩的原发性和原创性经典,是以武术技艺原典为本,以文化原典、历史原典、军事原典、哲医原典为其思想源头、训练理念和术语基础的文化系统。研究回到原典,能够让武术不再“失语”和“他者化”,为武术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元训练理念和元术语。武术原典包含:武经和武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原典蕴藏了“劲力为体,攻防为用,体用不二”的元视域,涵摄了“阴阳并建错综”的元逻辑,能够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系统下,衍发出以“身意”和“躰知”阐释典文的基本方法:始于“释言”,经由“构形”、“诠象”、“著意”,至于“躰道”。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述评,提出今后武术传播研究发展方向的建议:1)加强武术传播基础理论研究;2)拓展关注广度,加大研究深度;3)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武术传播研究的方法理论;4)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标准化研究,为武术传播提供持久动力;5)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指导武术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中国武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观念、目的和定位以及散手规则等方面分析了在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武术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目的定好位;其次把武术整合,对其规则进行修改,取消竞技比赛形式。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二十一世纪,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命名具有一定的承传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命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姓成为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中性人名大量出现,而以女性名男性化居多;注意词义的新颖,突出个性化色彩;借助外物命名。  相似文献   

13.
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率极高,一般人在使用成语时,只关注它的语言信息,很少有人关注它的文化信息。本文就成语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以简单介绍,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食民俗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1972-2002年中国男子游泳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2-2002年我国男子竞技游泳成绩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男子游泳70年代以来的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男子游泳总体竞技水平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发展、波浪式发展、整体竞技水平周期性波动、短距离技术类为优势项目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汉字难学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文章从汉字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的含义、任务、特点以及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简论"和合"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武术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精神。和合理念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当代和谐与武术中强调的“天人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武术中的和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种种“失和”现象,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学常识告诉我们: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但中国却背离这些基本的原则而走了一条水墨画的道路.本文从五行学的角度对此提出解释.指出在五行宗教哲学观中,中国人由于崇拜北天区以北斗星为主的自然天象,并从中幻化出一个天国的世界及其最高统治者天帝(即黑帝).在对黑帝所代表的黑色天界的崇拜的思想支配之下,为契合天人,于是崇拜黑色的思想便转化为尚墨的意识.这便是传统中国画中重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具有先进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重然诺、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深入论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形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华新词语词典》的 2 2 0 0个词语统计后 ,发现有 4 3.5 %的多音节词语 ,这个比例 ,破坏了双音节占绝对优势的汉语词语音节形式 ,明显预示着多音节词语增加的趋势。通过对产生的原因及汉语词语音节形式是否会多音化的具体分析 ,证明多音词的增多并不会对双音词为主的汉语词语格局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