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塑造的上流社会贵族妇女形象。她天生丽质、优雅端庄,具有纯真、诚实、善良的品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她不满于长达八年的令人窒息的封建婚姻生活,公然与倾心相爱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结合在一起,遭到丈夫的报复和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  相似文献   

3.
陈振威 《林区教学》2014,(12):37-38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作者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美丽聪明,而且敢爱敢恨,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地置家庭、名誉和地位于不顾,但最终却是以卧轨自杀的悲剧结局。基于此,具体分析造成安娜一生悲剧的根源,以期诠释这部伟大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娜的悲剧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她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性格上的优点和缺陷、爱情观念以及思想上的重重矛盾,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对安娜悲剧内在原因的深入探析能够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赵红妹 《现代语文》2006,(11):74-75
林黛玉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名字皆因偶然的机会分别为大家曹雪芹和列夫·托尔斯泰选中作了经典名作的主人公的代号,从此便必然地有了特殊的光辉,二人也成了人们品评不尽、道说不完、承载着太多社会因素与个人魅力、令人惋惜又心痛、惹人慨叹并思考的复杂形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二人最终皆为爱情而丧命,让人们为如花美眷的悲惨结局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又不禁掩卷遐思: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是谁把她们逼上了绝路?一、外来因素《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活画卷展开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书中的政治、历史事件好多都确有其事,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为参照,分析了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翁安娜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8.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婷 《林区教学》2011,(10):44-45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他用笔尖创造了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本文主要对安娜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探究,并透析出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有关,也蕴涵着作者对人性、社会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安娜这一典型的个性形象。她是上流社会妇女的一面镜子。她热情、勇敢、聪明、好动,意志坚强、积极上进。然而她所处的社会却虚伪、卑劣、残酷。她的生活是别人为她设定好的;她的婚姻是僵死的婚姻;她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这与这个社会的虛伪、卑劣、残酷和对妇女的压制不相容。她在一次次的斗争,一次次的挣扎,又在斗争中一次次地失去,一次次地绝望,她得不到任何的援助,鸡蛋终究碰不过石头,她无力改变自己的一切。她宁要自由,也不要做奴隶;要死也不过那种无望的生活,最终选择了卧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安娜的命运悲剧不仅是社会造成的,同时也是她的性格因素造成的,是那个社会和她的性格因素共同造就了她的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他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以掌握自己独立的命运和人生.安娜悲剧的潜在因素,是社会道德的败坏,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安娜悲剧的本质根源,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安娜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今天的读者极其富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个主人公身上体现着作家生命意识的不同方面:安娜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形象.并且作品中涉及的其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着托尔斯泰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托尔斯泰生命意识的探讨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从不同层面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形象,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不知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然而,怎样认识、理解、评价安娜这个形象,历来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证。  相似文献   

1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独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探析造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6.
施一蓓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0-102
对于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人们历来过分强调它保守落后的一面,漠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安娜.卡列尼娜的独特性为我们理解他的妇女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妇女观的矛盾性和他在思想上的艰难探索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之一,这部似喜实悲的戏剧,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使女性丧失独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西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由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出发,从神话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个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学形式背后的不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因此得出"中国古代无悲剧"的定论。本文通过对悲剧内涵的重新解读,结合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三部大团圆结局"的现象,从"尚圆"思想、中和之美、因果轮回、心理补偿、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学依据。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并且由于特殊的文化思维以及社会背景影响,中国古典悲剧折射出比现实更为深刻的悲剧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光鲜动人的贵族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具有摄人心魄的高贵气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当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之时,安娜的身上同样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和资产阶级情调的诱惑.她一方面囿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一方面又想要过真正的情感生活,这就决定了安娜挣扎在道德和感情之间,徘徊在外部舆论和内心渴望的矛盾之中.因此,安娜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