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民社会特征下的香港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香港这一具有地域特征的的市民社会内涵及其特征,以及香港的体育制度和体育组织等,剖析了市民社会下香港市民的体能活动参与.研究结果显示香港作为中国独特的市民社会,无论在体育体制还是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市民社会的烙印,呈现出社会办体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民社会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界定市民社会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家、市民社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间的联系,指出我国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共性、代表性以及参与性几方面剖析了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指出其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我国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并就我国社会发展与市民社会发育作趋势性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为市民社会的发育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将为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预留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将依托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美好前景,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前瞻:一个市民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视角,论述了在我国培育非营利体育组织的重要性。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非营利体育组织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培植非营利体育组织,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治理的市民社会正在中国形成,也必将带来社区体育服务理念、模式和机制的变革。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成效、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市民社会视角下的社区体育服务变革内涵与路径。主要结论:我国社区体育服务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阶段性特征,在设施、组织、活动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市民社会视角审视我国社区体育服务,还存在供应与需求割裂、重投入轻效果等诸多不足。从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民间组织社区体育服务提供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市民社会的不断培育和完善已成为必然,市民精神在市民社会里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和完善市民社会,发展市民文化,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民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属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大的功能和文化价值,在对良好市民精神的塑造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为市民社会服务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法,探讨北京市市民对体育活动与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的认同度。结果表明:北京市体育活动主要通过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多种形式展开;体育活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对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形象的改善与提高等。体育对市民素质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思想道德,开发创新素质,完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7.
市民体育从宋代开始兴盛起来,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当时及时行乐、娱乐之上的现实风俗.而从宋代市民体育的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以路歧人构成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体育活动传承者与表演者;其二是以瓦舍为主的位于中层的集体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市民娱乐场所;其三是凝集于最上层的各种近似于专业体育活动组织的会社.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三大体系的发展使得当时的市民体育成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我国体育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繁荣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面对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构想,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弘扬民族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妍 《体育文化导刊》2012,(12):146-148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体育传播的影响。主要结论: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真实再现",即追求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二是"技术再现",即运用物理、机械原理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画面;三是"数字虚拟",即对未来或未知世界的影像虚构。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富有视觉表现力的体育电影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并逐渐改变着国人对体育的认知和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市民社会发展滞后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异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市民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滞后现状,指出无论是从代表民众利益的相关社会组织的数量层面,还是从其行使社会功能的质量层面,均存在突出问题。认为,我国市民社会发展滞后导致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异化,具体表现为:非营利性特征异化,其营利冲动日趋强烈;现行"似官非官,属民非民"的自身属性异化;功能异化;公共性部分丧失;参与性发生异化。对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创新的特质即当代公民社会转型,探讨体育志愿行动在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体育志愿行动促进公民社会的微观组织单元(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中互惠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为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弥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为公民提供表达自身体育利益诉求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深刻鲜明、博大精深,具有较高的普及适应性等特征及强身健体、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德育实效和凝聚民心等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将发挥其重要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体育传播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星华 《体育科学》2005,25(10):23-31
以现代体育传播的兴起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为体育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以及现代体育传播发展下,现代体育与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视觉文化;现代大众媒体所表现出的体育,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媒体的狂欢,同时,大众媒体所推崇的锦标主义,忽视了对大众的关注,也影响到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体育都是经过一定强化了的仪式表现出来。体育与大众传媒联姻而形成的体育传播的商业化,在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体育现代化的深深印记,而传媒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体育传播促进了世界体育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体育交流。中国体育要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必须主动融入到体育全球化大潮中,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形成自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对我国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情况曾5次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家庭其他职能已逐步削弱,但作为强健体魄的家庭体育功能则日趋增强。在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强化家庭体育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益,有利于家庭体育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进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略论发展体育市场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市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充分认识体育市场与建设小康社会的互动关系。对推动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和明  俞林 《体育科研》2019,(5):36-42, 50
媒体消费是青少年乐于选择的休闲形式,“日常生活媒介化”成为当前青少年的基本生存事实,青少年体育参与和消费行为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媒体消费是否能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带来有益的影响?如何设计媒体内容才能更利于青少年接受并转化成积极行动?以青少年消费《灌篮高手》后产生体育行为的既定事实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等,运用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等社会传播学理论进行青少年媒体消费促体育行为的成因解读,得出:媒体消费内容中“角色互换”与“知识启蒙”使青少年获得了使用满足,而“人际传播”和“个体从众”促使青少年产生体育行为的创新扩散。两者间形成良好互动,有利于体育参与和消费行为保持持续的生命力,以期为将来体育媒体产品的设计、体育行为的激发、体育人口的增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甘刚  邱新民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59-460,463
学校体育不断发展,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由原来的重视单技能训练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项目上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项目逐渐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并在校园里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娱乐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