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审视村上文学的转变,既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进行对比,又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历程。文章以人称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人称的灵活切换对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围绕村上文学青春叙事转变、自我救赎转变、世界观转变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辰懿 《新读写》2008,(12):21-21
青春流年,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年轻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地谈一场恋爱,可以有享受自由的权利,甚至可以桀骜不驯。因为年轻,一切都有了理由。  相似文献   

4.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它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实力,也有最贴近生活的符号背景,是村上以无数真实的都市生活场景贴出的无奈人生,并以此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大量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村上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给生者新的感悟。这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被誉为"疗伤作家",其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亦以独特的疗伤效果深得人心.该作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的重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给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肖锋 《成都师专学报》2009,(2):69-71,7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是在一种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下来进行叙述的,本文试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析,以阐释其独特的叙事时间魅力。  相似文献   

9.
记忆总是被现实征用的,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时有阻隔或失败。《挪威的森林》就反映了记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挪威的森林》中的众多人物以及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甚至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人和生命都是有限的,"自我"总是一个不完整、有欠缺、时时刻刻承受着矛盾和分裂的状态。虽然我们总是试图要去修复它,但它不仅在本质上是不能被修复的,而且实际上它也不需要被修复。正是这种形形色色的断裂和缺口才形成了"我"之所以为"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走进森林     
走进森林,打开蜗居的灵魂,远离尘世。回到人类最早的家园,让心灵再次与自然对话。 鸟声洒落一地,溅起一颗颗透明的灵感。阳光一样光滑的文字,开始一种最原始的舞蹈。  相似文献   

11.
运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基本理论解读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对女主人公直子的性格特征进行剖析,可以看出直子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并最终驱使她走上了自杀的道路。本文从童年生活经历、成年生活经历以及对她性格、心理与情感变化产生特殊影响的恋爱经历三个方面对她的自卑情结根源进行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相似文献   

12.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作品,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善良而冷酷的渡边、压抑缺乏自信的木月、自私而又充满物欲的永泽、阴柔纯洁多愁善感的直子、逆来顺受的初美、充满生命力的绿子、风韵犹存的玲子等。本文将从这些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和关注情况,理想的缺失程度,对死亡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后工业时代的青年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生存环境的剖析 ,从人物所处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出发 ,阐述了人物个体世界的特征 ,挖掘出文章中与真实世界相对立、相碰撞的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宁静美好而不可及的世界 ,表达了对这部作品主旨的看法 ,指出作品触动人心之魅力所在 ,并对喜爱这部作品的读者心理进行了尝试性初探。  相似文献   

14.
武晓黎 《考试周刊》2011,(25):26-27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于"仆人",主张译作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事实上,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文学翻译。当然,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重现同一文本的风格。本文拟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针对国内对日本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其文化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对生死观的理解上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比较电影《红高粱》和《挪威的森林》,分析了中国理性、实用的生死观与日本"惜生崇死"的生死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将其名著《挪威的森林》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解读该小说人物面对孤独以及由孤独而引发的自救行为中自我/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以梳理其小说世界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本翻译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我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对该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原作的主题阐释、文学特征、译入国的接受环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在该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才能保证翻译文学在译入国获得持久而强盛不衰的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19.
20.
秦源 《文教资料》2009,(14):24-25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幻”(非现实的)-“真”(现实的)这样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本文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对其中的“幻”“真”两个世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