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欣赏王佐良和水天同两位老师对《论高位》的翻译,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将二者的作品加以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在做翻译时,要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更为基础的是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表达功底。  相似文献   

2.
程实 《考试周刊》2013,(63):22-22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在翻译界,学者们也确立了关联的翻译观.关联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借代修辞格与民族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对英汉借代修辞格的理解和翻译产生很大影响.根据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在翻译借代修辞格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为译文读者理解译文寻找最佳关联,代体和本体的形式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5.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用文体从其文本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基本可归于纽马克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范畴,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其"以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应以突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归化翻译为主,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效应,译者完全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注释、调整、删减、甚至可酌情大胆改写。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8.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中文译者众,当中数王佐良的译文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象上都翻译得较为出色。对王佐良翻译的《西风颂》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但皆从诗学的角度分析,论文试从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构王佐良翻译《西风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帮助解决不少翻译难题。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译文读者在付出有效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佳关联,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帮助译文读者对原文正确理解。以广东地区粤语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方言翻译方法。建议根据不同语境选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策略提高语境的吻合度,使方言翻译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方法论是翻译理论中研究翻译方法的一门科学.本文简要阐述翻译方法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的对立统一观、翻译主体观、读者对象观、文体对应观、文本整体观、民族文化观、基本单位观、译文语言规范化观、约定俗成观.树立和坚持这些观点,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翻译出好的译品、客观而科学地评价各种译品.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胜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全面、正确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在分析西安大慈恩寺简介英语译文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历史文化景点简介的翻译需要灵活运用"深度翻译"手法,做到"宁繁勿简",切勿"惧繁从简",从而最大程度地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方法论是翻译理论中研究翻译方法的一门科学。本文简要阐述翻译方法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的对立统一观、翻译主体观、读者对象观、文体对应观、文本整体观、民族文化观、基本单位观、译文语言规范化观、约定俗成观。树立和坚持这些观点,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翻译出好的译品、客观而科学地评价各种译品。  相似文献   

14.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及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对于王佐良先生的研究很少关注到王佐良先生如何在其翻译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本文将以王佐良译《西风颂》为例,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等方面探究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创作的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本文研究了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背景,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式,认为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既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期待,发挥译文读者主观能动性,尽量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闽"实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译文也不能一味迁就读者,而应超越读者、创造读者,不断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通过对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译文的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传达出原语所承载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信息,又必须适应以目的语读者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内容进行选择,满足读者的理解与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的"文化转向"背景下,根据文化操纵学派的理论,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对王维4个英译本译文外的文化操纵表现形式——选材、序言、注释等进行分析,考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点对译著的影响,以及对读者理解范畴的功用,以探求在翻译过程中折射出的文化关系和译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给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具有原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具有的同样的感受。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坚持准确、严谨用词,合理调整文化不对等现象,不断充实商务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语义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