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2.
范学仁 《广西教育》2014,(44):31-32
正八股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等联系起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得到的基本是负面评价。然而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却发现,他们的教材选入了两篇八股文:一篇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篇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6.
《晋祠》一文是我第一篇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初中三年级语文上册.当年读书的孩子现在也该有54岁了,忽忽不觉已半个多世纪,他们的孩子又上过一遍这篇课文了.  相似文献   

7.
正欧阳修《伶官传序》是一篇文言名文,明代古文家茅坤盛赞道:"此等文章,千古绝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无论是后人评赏还是教学价值都在文章的批判性上,亦即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因忧劳国事而盛,后因沉溺伶人而衰的记述、描写和批判,表现了欧阳修对北宋王朝时政的忧虑与不满。但是,我特别关注欧阳修的文章构思。作者在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以后,经由一句过  相似文献   

8.
孟子论说文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从文章角度看,有很多家的成就是超过孟子的.但是,孟子的文章对以后的文章写作的影响却比他们大.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独思想方面受其影响,在文章方面也努力向他学习.刘熙载《艺概》中说,“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是有道理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议论文章,最早的是《论语》.《论语》是语录体,片断而不成篇,从文章形式来看,成就不算很高.比孔子晚出的墨子,他的《墨子》一书,比《论语》成书晚,但比《孟子》早,在论说文的形式和文章理论上,也比孔、孟有更大成就,象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和逻辑证明方法,不仅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现在看来,也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文章形式来看,墨子的文章已经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发展.所以,有人推崇墨子是论说文的创立者.晚出的孟子,只完成一种对话体,也无明确的文章理论,其成就当在墨子之下.至于同孟子同时的庄子、苟子,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在孟子之上的.如庄子之用寓言说理,荀子之讲究逻辑结构,都比孟子为高.他们的文章也发生过重大影响,但影响不如孟子.  相似文献   

9.
<正>洛夫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用诗歌语言来写作的散文家。从他的散文集也被冠以《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选》之名,可以看出,他是很厚爱自己这一篇散文的,或者说他在潜意识中也将《一朵午荷》中的境界当作了自己散文创作的境界。这篇散文,更是用诗意的语言、诗化的情怀,传递人的相处、生命和审美的三重意境的哲思美感。这篇文字从一次争辩写起,但是他却用了一个温和的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11.
<正>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无论课文还是注释都要力求准确,才能对学生学习有益。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注释错误。一、《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文章,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篇课文也同时被选入了《先秦诸子选读》中。但是,同一篇教材,对于同一句话注释它们竟然有很大差别,甚至互相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以“爱”为主题,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表达古代诗人之间真情厚意的诗,也入选了《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两篇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还入选了《卡罗纳》《给予是幸福的》这两篇国外的美文。学生通过其中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体会人间真情,也感受其中美好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别...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论治学     
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宋·张载(《张子全书》 《语录抄》)业精于勒,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 卷十二《进学解》)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 —米·朱熹《朱子语类辑 略》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Jt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明·王阳明(《全书》卷 一《传习录》上)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之不能而能之. —宋·张救(《理窟,《义 理篇》)古人论治学@桓…  相似文献   

14.
《新月》在1928年问世之初本是个文艺刊物,因为曾发表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批评时政文章,暖暖的一弯新月,在如磐的夜色中,看上去却如钩一般的锋利,幽幽地闪着青光,新月从此不仅是抒情诗中的新月,而且获得了思想史、言论史的意义。梁实秋晚年,在海峡的对面,遥望似水流年,写过一篇《忆新月》:《新月》杂志在文化思想以及争取民主自由方面也出了一点力。最初是胡适之先生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一篇《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这两篇文章,我们现在看来,大致是平实的,至少在态度方面是‘善意的批评’,在文字方面也是温和的。可是那时候有一股凌厉的政风,  相似文献   

15.
诗文评点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种独创的文学批评样式。明代李卓吾说:“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泻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字一句之精神,无不拈出,使人知此为稗家史笔,有关于世道,有益于文章,……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可贵者耳。”(《出象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明代有人读《水浒》,因李卓吾的评点而领悟其妙,竟至拍案狂叫。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6,(3)
我国古人有所谓“格物致知”说。即通过穷研事理而获得知识。这种说法本无可厚非,但认识不当则很容易陷入唯心论。据明代学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他与一钱姓朋友谈及古圣贤“格天下之物”事,便指着亭前竹子,让钱友去“格看”。钱友从早到晚坐在竹子前.竭尽心力,过了3天也没“格”出什么来,人却病了。王阳明认为是  相似文献   

17.
吴鹤是明代苗族教育家,辰州镇溪上涝(今吉首县吉首公社上涝大队)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从《泸溪志》载“鹤尝从王阳明学”这点来看,他当成年于1472年到1528年(王阳明生卒年)间。他拜王阳明为师的故事不仅饶有趣味,而且发人深思。明代正德年间,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18.
章桂周 《学语文》2013,(1):21-22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入选时编者将原本一万多字删节为4千多字,这是入选课本的需要。但在语文界颇有微词,甚至把这样的删节说得一无是处,像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就有人认为是"变成了一个枯燥的故事,失去了小说的生命,没有了活力"。甚至有人就《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问题写了篇批判文章,竟然被三家语文专业期刊刊载出来。可见,删节就好像是过街老鼠,大家都会下手喊打的。  相似文献   

19.
咀嚼记忆     
文学其实都是记忆碎片的广义摹写。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许正由于它漾起了我们记忆之湖的几圈涟漪。但是那几圈涟漪何以让我们感动呢?想是因为我们终究难以割舍那逝去的美好,抑或只是不能超脱对不完美的过去的遗憾?《项脊轩志》便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掠过我们记忆之湖的一阵清风。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花了不少笔墨去写项脊轩。这为摹写记忆建立了必要的物质背景。不过这只是个背景,真正占据我们心灵的是那几束动人的记忆之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记忆从这儿开始铺展延伸。文章先说一个“通南北为一”的大庭院,因“诸父异…  相似文献   

20.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