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学习种群的核心内容,重点是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含义和变化规律,并借此学习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本节教学涉及数学知识,同时不同环境下的种群增长各具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很难准确深入理解曲线变化规律和原因。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涉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观察、数据的整理以及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技能,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之一。本文就本节内容的探究性教学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5.
洪永清 《生物学教学》2011,36(11):36-38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通过一系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以苏教版教材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例,阐述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及一些具体做法。1课题的导入笔者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假设你父亲承包了一个水库养鱼虾,如果一次投放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有限,不能达到效益的最优化;相反,如果大量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增长期,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6,(12):57-59
通过学习的3个基本维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种群的特征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测定种群的密度。高中生物教材介绍了如何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一、动物——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  相似文献   

9.
以朱鹮的种群数量分析为主线,创设真实课堂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理解其他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促成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既是我国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也承载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探究太湖蓝细菌和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探讨太湖水华的现状和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种群概念体系,发展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2.
用数学计算式、数学公式、坐标曲线等数学模型描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具有形象和准确的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与种群数量特征相关的几个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2017,(24):57-59
在准确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引出课题、模拟实验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和动手实践,提升能力4个环节,其中模拟实验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中的两项创新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情境教学的策略,以长江江豚的濒危和保护为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在大情境下探究江豚濒危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发掘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而种群密度调查则是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种群密度调查就是指对被调查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可以直接计数种群的每个个体,也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后者又可以分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等。笔者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对高中生物学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陈鹏 《中学生物学》2009,25(8):58-59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中,教材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一定条件下某一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设置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了血球计数板(2 mm×2 mm)这一中学师生普遍比较陌生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18.
从简单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  相似文献   

20.
<正> 种群增长曲线模型有"J"型和"S"型两种,它们表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现对此解析如下。1 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种群"J"型增长曲线是指在理想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