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六岁以后,孩子就该上学了。许多家长总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不爱上学校,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大人成天埋怨孩子于事无补,因为造成孩子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的时候可能根在大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习,这是  相似文献   

2.
爱是什么?《写给世界父母》一书说得好: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家里家外,孩子被成人各种各样的爱包围着。所有的大人都比弱小的孩子强大,使孩子没有了表达爱的机会、爱的权利。岂不知,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快乐!记得儿子刚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到东部海边放…  相似文献   

3.
六岁以后,孩子就该上学了。许多家长总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不爱上学校,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大人成天埋怨孩子于事无补,因为造成孩子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的时候可能根在大人。  相似文献   

4.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大人都希望孩子能够承担压力,但孩子们不懂,他们为什么要承担压  相似文献   

5.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喜欢插话,特别是当大人专注于讨论某件事情时,孩子更喜欢打断大人的讲话;越是不理他,他越是非让你听他说不可。而往往孩子的这种方法,会得到大人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这种方式很管用,他也就越喜欢这种方式。很明显,大人并不喜欢孩子的这种习惯,但恰恰是大人帮助孩子形成的这一习惯。其实,孩子爱插话是孩子想引起大人注意,不愿意被冷落一边的心理在作怪。  相似文献   

6.
姜丽 《山东教育》2012,(Z3):79-80
设计意图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继承并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当今的"独苗苗"沉浸在祖辈们的关爱中,习惯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怎样引导孩子关心老人、做老人的"开心果",是我园教师长期探索的教育问题。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榜样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绘本《第一次》生动地讲述了小鼹鼠关心熊爷爷,帮助孤独老人重新获  相似文献   

7.
一“热爱每一个孩子”,是周静同志的一种信念。她认为:幼儿,若没有成人的爱,就不会接受正常的教育,难以健康的成长。因此,热爱每一个孩子,正是为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而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熟悉孩子,摸透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也与少年儿童不一样。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需要大人更多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人,不理解的事情都难以接受,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对待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注意不强迫她接受我们的要求,尽量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给她讲道理。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女儿一起做实验是一条好途径。它既可以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又可以培养  相似文献   

9.
放飞女儿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长不大的。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大人们还是会忍不住以爱的名义,将他们束缚在一个无形的爱的襁褓中,总是会不放心不相信他们有能力独自去处理好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0.
孩子不爱动脑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二是学习活动。二者均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父母一切都替孩子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形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成为吃饭穿衣的“机器”,思维就会渐渐懒惰起来,遇事不爱动脑  相似文献   

11.
“我爸爸喜欢傻。”这是上中班的女儿有一次悄悄告诉她张老师的一句话。她的张老师以为我是说着玩的。不是,我真的喜欢“傻”。比起坏,我当然喜欢“傻”。现在的孩子有老人疼,有父母爱,有父母的亲朋好友的关爱,稍不顺心,就眼泪汪汪,号啕大哭,泼皮耍赖,满地打滚或跟大人顶嘴,对大人动手。更有甚者,人前人后两个样,撒个谎什么的,早已轻车熟路,脸都不红一下。这些孩子大都不傻,认识很多字,能计算复杂的数学题,会识谱弹琴唱  相似文献   

12.
酸甜苦辣均是营养,如果大人承担了一切,什么都替孩子做了,那就等于把什么都过滤了,孩子尝到的东西便没有味道了,也就体会不到真正的人生,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古代史学家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曰:慈母败子。”当今的孩子,大多不缺乏爱,家长们一个比一个爱得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去爱孩子,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却因家长们的理解不同而各异,我认为应给予孩子以理智的爱。1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不要让他们缩在卵翼之下。培养孩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的能力。孩子在尚未确定自己的世…  相似文献   

13.
家里经常会因为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四个大人意见不一致。小家伙就会钻大人的空子,找那个最好说话的庇护自己。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孩子不得不由老人日常照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相似文献   

14.
林西亭  王静 《学周刊C版》2011,(11):197-197
孩子的很多行为就是不断强化的结果。我的儿子是.每次撒泼时.家人的大笑强化了他爱撒泼的行为;爱说谎的孩子是.偶尔说一次谎达到了某种目的,成功的次数多了.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挑食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不爱吃青菜。”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强化了孩子不吃青菜的行为……正是我们每次的“特别关注”强化了他的这一并不太好的做法。不经意间.我们成了孩子坏习惯得以养成的“帮凶”。由此来看.孩子的很多缺点正是我们大人不经意间不断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你的孩子极需一种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自己仍有父母双方的关怀和体贴、需要被爱、被接受,有安全感、被欣赏、被理解和被认为有价值。大人间发生争吵,以孩子为抵押,把孩子当作忠诚与否的证明,或者因争吵而忽视孩子,对孩子都会有很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对孩子倾注满腔的爱,但有些家长却爱的不得法,他们让孩子每次行动都获得成功,把成功看做幼儿行动的唯一选择,有稍微的不如意,家长也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而孩子只能选择大人的援助,在大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的活动,没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所以,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幼儿园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孩子不爱动脑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二是学习活动。二者均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父母一切都替孩子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形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成为吃饭穿衣的“机器”,思维就会渐渐懒惰起来,遇事不爱动脑筋。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很简单,而对孩子来说,则需要开动脑筋,认真思索。这类孩子一向不太动脑筋,一见问题自然就有畏难情绪,懒于思索,就简单地回答“不知道”了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情报参考》2004,(3):36-36
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2日电美国学罗伯特认为,教师要用爱和尊重来对待孩子。孩子和大人之间要形成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种爱的关系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又可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在每一个小孩子身上,人们都会发现许多美好的天性。在这些方面,他们甚至可以做成年人的老师。学习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出生之后,就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关注着大人的一举一动,除了模仿着大人说话,更多的是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妈妈洗碗,他也要洗;爸爸拿锤子钉钉子,他也要试一试,而且常跟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无休无止地问这问那,直到问得大人不知所措;有时还逼着爸爸妈妈给他们讲过来讲过去,直到大人烦不胜烦。做父母的想一想吧,天下哪有一个成年人是像孩子这样渴求学习的?有父母说:“这孩子从小就不愿意学习。”我想,…  相似文献   

20.
<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之初就缔结了永远的爱。有时候这份打不破的爱,让很多人以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者可以毫无底线地去退让。只要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不管做法是否妥当,对方都应该接受。电影《狗十三》展现了成长的阵痛。这是一部所有父母都应该去看的电影。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李玩,唯一的陪伴——小狗"爱因斯坦"走丢了。所有大人都不理解她,觉得她不懂事,觉得她应该理解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而爽约,觉得她应该为了大人的面子去陪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