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产阶层(中产阶级)历来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器”.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日益受到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产阶层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郑坚教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中产阶层,其新著《中产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认同建构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探讨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一部具有探索性的著作,视角独特,论述严谨,成果丰富,实为近年来研究中产阶层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对《时尚·伊人》、《新周刊》这两份时尚消费类杂志相关人物专栏的内容分析,呈现了当前媒介话语所建构起的中国中产阶层形象的部分特征。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从涉及到的人群来看,体现出丰富性中的片面性。即一方面,文本呈现了多种职业、行业领域里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总体而言,又表现出对某些职业群体较为集中的呈现和对其他群体的相对轻视,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中产阶层内部多样的构成。从人物的形象特征来看,体现出积极正面的取向下某些关键要素隐蔽的欠缺。即文本展示了中产阶层的良好形象:努力奋斗、执着敬业,同时充分享受劳动成果、追求“物质生活里带来的精神富足”等,但在对其个人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时屏蔽了个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要素。这样的媒介呈现对于中产阶层自身及其之下的人群可能会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何晶 《当代传播》2007,(4):43-45
本文分析了中国内地报刊对中产阶层进行积极的话语建构这一媒介现象,研究发现大众传媒主要从概念引入、形象呈现和共同议题设定三方面对中产阶层进行建构;这种建构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中产阶层自身的成长、经历市场化转型的媒介对高端受众的追逐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松动.同时,全球化也作为中国社会系统外部一种力量推动了中国中产阶层话语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制造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形塑了其群体形象和身份认同。其中,众多面向中产阶层受众群体的媒介绘制的中产阶层形象,既是消费主体和生活方式样板,又具有职业理想和社会关怀。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尊严和权利去努力行动的中产阶层人物受到推崇。这些中产阶层人物形象被视为已具有行为示范,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创建、引导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赵华  方静 《东南传播》2022,(4):130-132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我国史籍最早记载"大别"的是《禹贡》和《左传》,记载"小别"的是《左传》。它们的成书年代大约都在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没有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文字记载比较简略,加之著者的地理知识受其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对全中国的地理都弄得很清楚。而以后的学者又认为"经书"为圣人所著,是千真万确的,如其中有某些地方不合乎实际情况,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解释,各抒己见,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别"、"小别"便是一例。迄至目前为止,考释"大别"、"小别"地望,约有九说,今一一分论如后: 一、郑玄注《禹贡》谓"大别在庐江安丰县"。安丰县,东晋末置,治所在今安徽霍丘县西南。"大别"即今"安阳山"(亦称"长山"、"大白山"、"西大山"),为豫、皖界山。班固、郦道元、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流行女性时尚杂志,<玲珑>通过为数众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致力于塑造理想中完美、新型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玲珑>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当时以中产阶层的都市摩登女性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陈欢 《青年记者》2016,(32):79-80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各国媒体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继2013年德法公共电视台播出《中国,新超级大国》,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播出《超级中国》后,2016年英国BBC电视台制作播出了6集历史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以异域的眼光描述和展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变迁.笔者通过对《中华的故事》内容和话语的研究,解析BBC在中国崛起的现实背景下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建构背后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界、媒体等曾评选20世纪50年代美国白领人数超越蓝领阶层为20世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历史事件.2011年年底,福布斯中文网发表《当代最大的历史性事件:中国中产的崛起》一文,指出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已超过了美国人口,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是21世纪对社会发展最具影响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12.
刘萱  张静璐 《采.写.编》2021,(11):107-108
《中国青年报》在国学版块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古代女性人物,并以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解读.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对于古代女性人物的内容报道,总结出其建构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建构古代女性形象时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其他媒体在报道相关内容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在税法上对公民个人住宅实行的优惠安排,对于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避免与民争利和保护大多数中产阶层的利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下称《国五条》)迅速被各界解读为“对二手房交易差额征收20%所得税”,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4.
危机是指"危及个体或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1]因此,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政府的"媒介形象"则是指"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但对社会公众而言,很多时候,政府的"媒介形象"就等同于其"现实形象".  相似文献   

15.
章骞 《青年记者》2012,(8):70-71
第一本“男性杂志”即是1933年在美国创刊的《Esquire》,它体现了现代男性主义,或可称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男性主义”.《Esquire》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大部分男性杂志依然在追随《Esquire》的步伐.①《Esquire》是如何建构男性形象的?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又是怎样的?本文拟从《Esquire》杂志的封面形象来切人,研究《Esquire封面男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月28日,《纽约时报》推出中文版网站(http://cn.nytimes.com),意在瞄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中国。纽约时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此次新建的免费网站旨在满足中国日益庞大的"高等教育、高收入、国际化"的中产阶层。他们拥有强大的资讯需求以及消费能力,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广告收益。目前,《纽约时报》中  相似文献   

17.
谢明博 《今传媒》2016,(11):89-90
很多人认为主人公"杀人狂"的形象在现实中难以寻找到模版,于是,理所当然地把《上帝保佑美国》看作是博卡·格德斯维特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喜剧,是其对现实生活中无意义与荒谬的回应.正常人的确不会演变成杀人狂,所以这种理解很容易令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电影为了摆脱这种荒诞性做出了大量努力.文章主要针对美国悲观主义者的现实表达及其理想诉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千里走单骑》当然和《十面埋伏》的观影体验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张艺谋的一次回归,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的故事离我们的现实依然遥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类女性期刊蓬勃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既彰显个性特点又引导舆论,宣扬主流价值观,从而建构起积极的女性形象是制胜的关键。《中国妇女》关注女性的命运,成功塑造了积极向上、有主体意识、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积极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璐 《视听》2022,(4):93-95
人物专题片的核心要义是人,一部专题片需要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密钥,实现从单一现实呈现向更深入的社会价值彰显及艺术升华的转变.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节目中的专题片具有时代特性和传播价值.从拟剧论的视角看,《人物·故事》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印象管理意识,通过前期策划塑造其前台和后台形象.同时,在后期剪辑中,设置适宜的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