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强  沈菁 《出版与印刷》2017,(2):57-60, 61
从数字出版的特征来讲,它必须有数字化出版资源作为基础条件。但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记录、储存的出版资源,并非就是数字化出版资源,而只能说是数字形态出版资源。两者在数据组织方式、外部特征和形成的数字出版产品方面均有所不同。数字形态出版资源只有经过结构化处理才能形成数字化出版资源,结构化处理通常有“前结构化”“中结构化”和“后结构化”三种途径。比较而言,“中结构化”是现阶段一种较为理想的数字出版资源结构化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对编辑流程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2.
最具发展潜力的数字出版正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从根本上看,数字鸿沟涉及的是信息平等和社会公正.面对数字资源获取维度不平衡引发的“信息鸿沟”,数字化技术普及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鸿沟”,以及数字技术增长导致的数字思维分化鸿沟,数字出版必须坚持数字技术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正义原则,扩大数字出版物的共享尺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加强数字技术协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数字挑战转化为数字机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形态发展史,力图说明和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种手段,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有一种内在的传播张力,这种张力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由隐到显,始终紧紧影响、制约和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艺术形态由“韵味”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再到数字互动艺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出版业进行“低碳”出版已达成共识,但作为新型出版形态的数字资源出版要进行“低碳”出版的呼声还很少.近年来,随着数字资源的猛增,与数字资源出版的相关环节在消耗原材料、各类能源方面都出现了“低碳”要求.因此,要大力提倡数字资源“低碳”出版、“绿色”出版,最终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其将内容存储、产品复制、阅听方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在“互联网+”新的逻辑思维下如何形成数字阅读市场的标杆性介质?在数字媒介市场进一步“进化”成熟之时很快就会发现:依托数字技术使出版形式飞速发展的时期仅靠“标新立异”式的产品数量激增只能形成短期内的市场热度,而要保持数字出版产品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及其效果的持久价值,除要熟稔“互联网+”市场逻辑、运行逻辑以外,也要更加注意基于新逻辑轨迹下,数字出版向大数据出版演进时渠道的整合与拓展以及传播效能的快速提升,而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数字进行时     
数字出版被公认为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版界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字出版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对数字出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柳斌杰署长在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指标提得更加明确:即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形势对出版社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转型机遇,关键是出版社如何才能抓住这次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8.
动态     
《网络传播》2009,(8):9-9
“魅力香港”图片展在京举行;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世博网络播客团”成立;“数字时代全媒体出版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首家英文新疆门户网“真实新疆网”开通……  相似文献   

9.
胡珺  鲁瑜 《出版广角》2015,(8):40-41
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美术出版没能逃离读者分流,以及市场份额缩水等危机,只有把握“读图”时代的阅读趋势,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形式满足读者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不断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实现传统美术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传统美术出版现状的分析,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和探索,试图找到传统美术出版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出版产业正在急速“数字化”,其逐渐呈现的“数字格局”却缺乏传统出版业以内容为核心的价值模式.本文立足PGC模式下的出版建构,指出其带来的对数字化出版从机制、主体、符号、受众、方式等方面的专业性转向,表明今天数字化出版的核心应是从内容上架构对品牌的认知传播,并以旅游出版的实践案例探讨PGC模式下的数字出版的多重模式与产业升级,揭示其在数字出版中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新闻的“文眼”。标题“有神”、“传神”,才能显出文章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实现新闻价值。因此,作为语言的艺术,标题的制作一向被新闻工作者重视。在新闻的大干世界里,军事新闻由于报道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在标题制作常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语言艺术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方卿  丁靖佳 《中国出版》2023,(10):17-22
研究主要讨论了数字出版的属性、本质和特征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数字出版的属性应为出版发展的“新阶段”而非“新业态”;数字出版的本质为“商业形态的文化建构”,区别于纸质出版阶段,数字出版的本质更强调新经济下的新文化建构,即借助数字经济实现数字文化的选择、传播与传承;而数字出版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出版内容生产智能化、出版内容管理去中心化、出版内容分销“流量化”,其在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字出版本质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是融合了内容生产、管理、营销和信息服务的出版支撑平台.欧美各大出版集团普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信息管理与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其建构理念主要包括专业化、信息服务化、内容与技术融合集成化.基于全球经验和国内实际,国内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需要解决“定位大而全”及“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构建差异化、专业化、服务化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4.
张昕  刘森 《现代出版》2013,(5):75-78
乔布斯不仅为IT产业带来变革,也对数字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尝试通过创意数字产品推动自助出版的发展,他的以商业模式解决版权纠纷的策略、“一体化”“封闭化”产品开发思想、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产品设计理念对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深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朗读者》节目引起热议,不仅让人们重新关注文化内涵、聚焦阅读、重拾朗读本身的魅力,更呼吁时下的人们直面“朗读危机”.就节目的内涵与本质而言,它是“文本朗读权利的生产活动”,是编导、主持人和朗读者联手为受众建构的一套话语,实质类似于我国当下的数字有声出版物.对《朗读者》节目进行解读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探析当下有声出版物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数字有声出版的发展,加速我国建设数字出版与文化阅读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代表引领数字出版方向.江苏睿泰数字产业园作为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唯一的民营园区,其产业模式与发展成效越发受到众人的期待. 一、政策全面牵引顺应行业发展 1.政府政策助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风生水起,彰显出强大的政策推力与引力.“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的重要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见诸报端的一些大事要闻中能够梳理出重要线索.用“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大致粗描出其特征.“起”是亦喜亦忧的“异军突起”,且先按下不表;“承”为持续增长,可谓新常态;“转”指“转型”,仍是老话题;“合”指“融合”,已成新热点. “承”:数字阅读持续增长,数字出版收入提高 2014年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以及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传统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领域,数字阅读运营商也在探索发展新模式.但是纵观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许多网站虽然早已上线,但是其内容仍然囿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并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出版的全方位运营,数字出版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豆瓣阅读这一专注于数字阅读的互联网产品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做出分析,进而探讨其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看数字媒体教育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月10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印刷学院召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季守利、总署出版管理司音像处处长许正明、原总署版权司国际处处长于平安、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王岳、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王传臣、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社长郑军、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朗文、清华大学教授林华博士、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中心主任关雅丽、首席策划章海涛等数字出版领域领导、专家参与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自“数字出版”一词诞生以来,有关其概念和本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关于数字出版中心的讨论,也有多种说法.先后有“终端为王”“内容为王”“平台为王”的说法.笔者在分别对这几种说法进行一番思索后,也想就数字出版的“中心”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