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时期,新式书报从文化中心城市向地方社会流转。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同乡群体对乡村士人进行了最初的新学启蒙。同时,乡村士人这个“在地链接性群体”又以更隐秘的方式促进了新式书报在地方社会的进一步下渗。本文以《刘绍宽日记》为核心史料,详尽呈现了乡村士人阅读新式书报和从中撷取新知的风貌。新式书报的阅读实践更新了乡村士人的“知识仓库”,重塑了乡村士人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乡村士人的阅读史。  相似文献   

2.
韦胤宗 《图书馆》2021,(4):94-102
阅读史研究的首要步骤是在较大的数据库支持下统计各类文献的留存状况,从而构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阅读清单。中国清代士人(包括晚明及民国部分士人)喜好在其认真阅读过的书中撰写批校、题跋,运用计量的方法,统计该时段的批校本,通过分析其基本数据就可以了解清代士人阶层深度阅读史的概况。目前收录最全的中国古籍存藏目录《中国古籍总目》收书约十八万种,其中有批校本近一万五千部。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籍总目》中所录各部类图书批校本之分布状况,从宏观层面了解清代士人群体的阅读品味,从而为深入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与文化提供基本的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晚清”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涉足晚清文学,但尚未出现过《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马春林著)这种明确肯定晚清文学 “革命”性质的论著。 视角宏阔,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采取“世界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视角,将晚清文学革命置于世界性文学交流的大系统和20世纪中国文学新旧嬗替的整体进程中审视和考察,从而获得不同于以往文学史研究的新认识:晚清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封闭的本土文学走向开放的世界文学的辉煌起点。它标志着中国人“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它是中…  相似文献   

4.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的文史大家,他与同时期士人有广泛而深入的书籍往来,根据《越缦堂日记》记载,士人间的书籍往来方式包括友情赠送、主动索取、请人代购及书籍互换等,往来书籍多为新出版刻印、自著(刻)及亲友所著(刻)书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往来实质上是士人维系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客观上促进了文献出版和学术流播。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西学何以传播,不同研究者对传播“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以“新农学”为载体,通过《农学报》在全国的传播为个案对此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士”和“西学”的相互正名关系,自始至终地影响着国人对于新农学的接受,它们既是一种关系建构,而且也是西学接受的语境逻辑。甲午战后,面对国难,边缘士大夫缘于经济、知识和实践等劣势地位,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救亡工作,农学就是其中一项。罗振玉等以农学为根本,通过他们的“正名”使农学从“野老之学”“新学”上升为“士大夫之学”,宣传《农学报》进而通过农学会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嵌入。但此时《农学报》只是边缘士大夫的民间行动;戊戌庚子时期,经过体制内士大夫正名农学成为基本的国策,进而阅读《农学报》,推进农政成为了基本要求;壬寅废八股,乙巳废科举,农学成为衡文取士之学,士人攻读农学被授予进士出身,农学成为了制造士大夫之学,为士大夫正名,在这种情况下,士人对于《农学报》的阅读更是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获得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出版史研究中,晚清画报出版作为晚清出版的一部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略论之。  相似文献   

7.
戴建兵 《历史档案》2006,(2):133-135
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是指以附加利息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一种国际信贷,是指国际间所发生的一切借贷的总称,包括各种贷款、信贷担保、发行债券等。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无物不有”的泱泱大国而自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债理念和实践,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有微不足道的对外经济往来,也多是从朝贡关系上去展示皇朝的“富有甲天下”。1853年,中国举借了第一笔外债,之后外债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来看,外债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入的主要形式,它与近代中国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各方面均有密切关系,因此,近代中国外债史,历来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马陵合教授的新著《晚清外债史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视角新颖、用力深厚的又一成果,也是作者10余年外债史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编年体勾勒了新世纪以来22年中国电影史。《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断代整体观”“打通史论评整体观”的“双重视角”,努力打通着“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壁垒,呈现为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可能。《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为“开放的电影史”写作留出了足够的“接着写”空间,为“重写电影史”做出了一家之言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由叶再生主编的《出版史研究》第二辑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本辑的主要内容有:邹振环的《晚清西书中译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叶再生的《十年内战时期苏维埃区出版简史》,江澄波的《晚清江苏三大官书局刻书》,汪家熔的《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10.
吴育良 《兰台世界》2013,(4):112-113
<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时编纂,始于1772年,经10年编成,因此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又因此书囊括了古代诸多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从编纂、献书,到补书、护书浙江士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功至伟。一、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浙江士人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赵晓 《出版发行研究》2018,(7):96-97,95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中写道:“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1] 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随着书籍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读者在书籍阅读历史中的作用,阅读史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罗马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有关阅读史的课程,同时,一些国际性学术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阅读史研究工作,如作者、阅读、出版史学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下面的“阅读史研究小组”等机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西方阅读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的世纪,上海在其中发挥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与百年中国外交的关系是上海史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4年,笔者在拙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一书中批评了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对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其二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近代外交问题的评价,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呈V型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阅读疗法”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选取并重点评介了《阅读疗法互动过程手册》《阅读疗法应用:理论和实践指南》《阅读疗法参考书》等当代“阅读疗法”专题代表性英文著作,以解题目录的形式对其作者、基本内容、知识框架等进行系统梳理,期望为我国“阅读疗法”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教材及为相关学术研究打开新思路。建议加快引进翻译国外的系列经典专著和教材,促进相关学科交流,并拓展“阅读疗法”研究的干预对象群体。  相似文献   

15.
谢国桢对目录之学有独到的认识,他将目录与学术发展、治史实践联系起来考察,发人深思。他采用辑录体体例,对明清野史笔记资料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搜集整理,编纂了《增订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考》等多部目录学著作,这些著作在数十年中引导和帮助了众多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16.
程焕文先生的新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的专著。文章对该书的主要特色和不足之处作了评述,认为这是一部拾遗补缺、开拓创新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马勇新作《1911年中国大革命》,并邀请作者马勇为社科文献大讲堂第二期的主讲嘉宾,为读者讲述晚清民国史,主讲题目为“用温隋和敬意重评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8.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学、目录学及学科史研究等方法,揭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阅读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及代表性著述的学理内涵,回顾了我国从1982年呼吁建立“阅读学”学科,到1999年“汉文阅读学”学科框架的基本建立过程,凸现了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参与全民阅读及书香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西史东渐”的过程中,由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报人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中国人阅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泰西新史揽要》凭借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以及两位译者和出版传播机构的影响,成为晚清销量最大的译著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新知和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