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山红叶》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游记。这篇游记是按作者游览香山时的空间转换来写的。全文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慕名游香山,找了一位老向导导游;老向导领我们上香山,途中讲起香山传奇;老向导带我们在半山亭看了红叶,又游览了香山许多风  相似文献   

2.
杨朔的《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一写景,一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是实写,意即“掩映”.此处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在方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后一个“藏”虚化了,含“珍存、铭刻”之意。作者饱览香山秋色,陶然欲醉,尤其他“摘”到了一片可贵的红叶,透过“红叶”,窥见了老向导人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讲读重点:1.本文以景喻人的写法,2、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讲读步骤:1、提挈中心,范读课文:杨朔的散文大都是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香山红叶》就是出色的一篇。作者借赞美香山红叶及香山的迷人色彩,而赞美象红叶一样“越到老秋,越红的可爱”的老向导的精神面貌。作者充满了对“红叶”的向往,赞美之情。范读时  相似文献   

5.
1.对偶技法 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语言格式拟题,描写人物或说明一种道理。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题目就是比喻说理的对偶句。 2.比喻技法 为了加强对某种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如《香山红叶》,作者用枫叶比喻老向导,枫叶经霜,越老越红;老向导经“风吹雨打”,在新的  相似文献   

6.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和《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春》组成一个单元,分别写了夏、秋、冬、春的景色。除《香山红叶》是以写人为主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海滨仲夏夜》文字浅显,适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  相似文献   

8.
杨朔同志的散文《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或写景,或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①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②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字是实写,意即“掩映”。作者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城在万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  相似文献   

9.
有无相生     
宋白华先生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美学散步》第65页)。色,即是实;空,即是虚。前边讲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及说: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还以《陌上桑》为例,并且回到老问题上:秦罗敷究竟如何美? 秦罗敷究竟如何美?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中,都有一  相似文献   

10.
红叶传友谊     
北京香山红叶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我校却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一、红叶活动的开端“红叶传友谊”是我校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小学开展的一项极有意义而又鲜为人知的少先队创造性活动。早在1982年秋,林梓小学毕业班的队员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对“红叶似火的香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散文群星灿烂,而杨朔和袁鹰则是二颗特别耀眼的明星。 杨朔是以他的小说知名于世,而他的散文《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和《香山红叶》等,更使他锦上添花,享有盛名。 袁鹰则不仅在诗歌、儿童文学中有所造诣,在散文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青山翠竹》、《戈壁水长流》、《十月长安衔》、《岚山花雪》等,都是长久以来令人注目的名篇佳作。本文试图通过对《香山红叶》和《岚山花雪》的比较,探讨一下二位作家的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在艺术上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 杨朔创作散文,从不满足于对生活作一般化的表现。他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闪光的、新鲜的诗意,通过精巧的构思把这种诗意熔铸成意境的晶体。读者透过这小小的意境之窗,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风云,可以在美的陶冶中,感情得到升华。《香山红叶》就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造。这篇游记散文,题为《香山红叶》,然而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描绘那“万山红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 1.理解“老向导”象一片红叶那样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原因,从而教育学生热爱新社会。 2.理解和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和象征的手法。教学设想: 1.在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教时。 2.教学重点:老大爷当向导四十年,“今天”才第一次闻到了红叶的香味。 3.教学难点:①关于香山的两个神话传说与中心思想的关系;②“重九登高”一段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4.师生共同讨论,边读边议。  相似文献   

14.
迷人的香山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桂林山水》  相似文献   

15.
[虚实定义]“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所谓“实题”,则是一些…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有四篇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色的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其共性是观察细致,抓住特征,描绘具体,情景交融;其个性是春夏秋冬景色各异,表达感情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18.
一、从选材上我们读杨朔的作品 ,犹如漫步在赏心悦目的花廊中 ,那画面有吐香的红叶 (《香山红叶》) ,含露的茶花 (《茶花赋》) ,清澈的泉水 ,飞溅的浪花 (《雪浪花》) ,朦胧的月色 (《金字塔月夜》) ,漂渺的海市 (《海市》) ,明丽的鱼乡等。我们读刘白羽的作品 ,却似置身于惊天  相似文献   

19.
一、从选材上 我们读杨朔的作品,犹如漫步在赏心悦目的花廊中。那画面有吐香的红叶(《香山红叶》),含露的茶花(《茶花赋》),清澈的泉水,飞溅的浪花(《雪浪花》),朦胧的月色(《金字塔月夜》),漂渺的海市(《海市》)。明丽的鱼乡等。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我们设计了朗读教学的基本课型,试图采用以读带讲,读中讲,读中议,讲中练的教学方法,力求既传授朗读知识,又培养朗读能力,同时能体现文体的特点。现以《香山红叶》一课为例。一、通过确定朗读的基调,理解课文的宗旨。 1、提示:朗读的基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不同课文,由于作者感情的差异,形成了哀怨低回、深沉悲壮、欣喜愉悦、昂扬激越等不同的基本语调。因此,确定一篇课文的朗读基调,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