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点篆刻②     
印以篆文为主,故学印必先识篆,写篆,理解篆字的笔法、章法。一、识篆:篆书分为:甲骨文、籀文(又称大篆)、秦篆(又叫小篆)、缪篆、鸟虫篆、九叠文等。二、写篆:主要讲章法布局,亦叫构图。这是治印的关键所在,犹如作画须得疏密有致,迁让得法,字字舒展,意气纵横,要有“密不容针,疏可行马”之势。通过查篆的工具书《说文解字》、《汉印分韵》、《金文编》、《古籀汇编》等找出正确的篆字字形结构。根据印面形状设计并书写出来,反复推敲直至定稿。三、文稿上石:把写在较透明的纸上的印文反过面来临写在已经磨平的石料上,准备刻治。  相似文献   

2.
《云笈七签》卷十二《三洞经教部·经·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读竟礼祝毕 ,正坐向东 ,临目内想身神形色、长短大小 ,呼其名字 ,还填本宫。”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如此良久 ,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 ,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 ,止。”卷二十五《日月星辰部·太上招五辰于洞房飞仙秘道》 :“安体静心 ,慢气调神 ,临目内视。”按 :“临目”犹现在说的“眯着眼”。这是道教修炼时的一种重要方法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临目诀第十四》 :“临目 ,目欲闭而不闭 ,欲开而不开 ,令幽显相关 ,存注审谛。今人入靖及呈…  相似文献   

3.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相似文献   

4.
正我早年师从方介堪先生学书。方老告诫我,学书首先要打好篆书功底,尤其是秦篆。倏忽三十余载,至今记忆犹新。明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位》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话中用一"必"字,可见其语气之肯定。其谓"篆籀"可致"结构淳古,使转劲逸",实是立大家之前提。据我理解,此"结构淳古"有两层意思:一指结体之淳古,二指审美感受之淳古,  相似文献   

5.
以《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引《诗》书证词义与篆释义关系作为考察对象,在定量分析引《诗》书证中,其中多数是与词义有关的。《说文》篆释义与引《诗》书证词义是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关系。这充分证明:《说文》所收小篆单字,引《诗》书证中的字义在绝大多书情况下与前面的篆释义是一致的,且着眼于字的本义,而引《诗》中的引申义与假借字义只占少数。此研究有利于在辞书编纂时补充例证,并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鲁迅,“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文学史纲要》)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东汉学者许慎编撰的一部辞书。书中收集了东汉时代留存而为许慎所能收集到的周秦时代通行的古篆籀文字9353个。古篆籀文字虽不是最古老的文字,但因它是二、三千年以前流行的文字,此起现今使用的汉字来自然更多地保留着远古时...  相似文献   

8.
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边绘边学、边学边绘、边学边识、边识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9.
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段玉裁始终遵循"以许注许"之原则,订讹正误。许氏在说解《说文》本篆时常常牵扯到的一些相关字,如古文、籀文、或体等。而段氏在阐释《说文》本篆时,常常通过比较分析这些相关字来阐释它们与本篆及有关字的同异、古今、正俗、正讹、形变、音变、同义、近义、反义、异义、假借等种种关系,以使许氏对《说文》本篆的说解充分得以彰显。因而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一批类比字。但因段氏这些类比字的研究皆散见于各篆之下而易被忽略,后人对此则少有研究。许惟贤先生首先对《说文解字注》中的类比字做了系统的整理工作。本文则例释部分类比字,以探究其对《说文》本篆的说解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暮年称紫芝老人,浙江桐庐人,诗人、书法家,隐居不仕。他擅长行草、章草、篆、隶、楷诸体,皆精到而文气,书法代表作有《临乐毅论》《行书诗卷》《千字文篆隶册》《临定武兰亭》《次韵答朱仲义见赠》等。元代的书法,基本上笼罩在赵孟"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大旗下,书风也大多效仿赵孟,俞和的书法也是如此。与其他书家相比,俞和的行草书可以乱真赵孟,落赵款后,不仔细比对是不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11.
识 字 是 阅 读 和 写 作 的 基 础 ,是低 年 级 教 学 的 重 点 。人 教 版 的 一 年级 课 标 实 验 教 材 两 册 共 要 求 学 生认 950个 字 ,这 个 任 务 是 艰 巨 的 ,因 此 ,培 养 学 生 的 识 字 能 力 就 尤 为重 要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在 第 一 学 段识 字 学 习 目 标 中 也 明 确 指 出 ,学 生“喜 欢 学 习 汉 字 ,有 主 动 识 字 的 愿望 。”在 教 学 建 议 中 又 提 出 “识 字 教学 要 将 儿 童 熟 识 的 语 言 因 素 作 为主 要 材 料 ,同 时 充 分 利 用 儿 童 的 生活 经 验 ,注 重 教 给 学 生 识 字 方 法 ,力 求…  相似文献   

12.
猜cāi猜c$i看kàn,这zhè些xiē标biāo识shí分fēn别bié代dài表biǎo什shén么me运yùn动dòn<项xiàn<目mù?以yǐ上shàn’是shì2008年nián北běi京jīn’奥ào运yùn会huì35个’è运yùn动dòn’项xiàn’目mù的de新xīn标biāo识shí。新xīn标biāo识shí以yǐ篆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因此可以看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边读书,边识字,融识字于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工作者应对识字和阅读相结合的教学给予重视,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又在阅读中得到巩固。加深理解字义,多读好书,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顾野王和《玉篇》 《玉篇》是继许慎《说文解字》后的一部很重要的字典,作者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是南朝梁陈间著名训诂学家。顾野王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家,父亲顾烜,是临贺王的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精通儒学知名。顾野王自幼聪慧好学,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九岁时即开始写文章,所作《日赋》,曾受到尊长者的激赏。十二岁随父亲到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陈书》本传说他“长而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这样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为他日后撰写《玉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野王还精于绘画,宣城王作扬州刺史的时候,让顾野王画古代贤人图象,又让王褒书写赞语,时人称为二绝。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顾野王任太学博士,奉命撰《玉  相似文献   

18.
高中第六册《祭妹文》有“同临其穴”句,课本解作:“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临(lìn):哭吊死者”。后者的解释令人折服。古汉语中,“临”可作“哭”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临,哭也。”《汉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见在书目》(一卷)由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年—897年)奉敕编纂。此目成书于《隋志》和两《唐志》之间,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模仿了《隋志》分类的结构和次序。此目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罚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改写自班彪《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二·崔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