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是命中注定与档案工作有缘。20年多前我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军阀史中的西南军阀史。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产物,有着其深刻地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研究历史,除了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备正确的社会历史观,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条分缕析,努力客观真实地分析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汪志 《新闻三昧》2004,(5):43-43
笔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员工,闲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爬格子”。工作十几年来,本人已先后有2000多篇各类体裁的章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新闻报刊发表,其中有30多篇在全国获奖,而获奖的章又都是些“豆腐块”。  相似文献   

3.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党报发挥"稳压功能"的重要一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周末部后,金华日报就主打舆论监督牌,每期都刊发记者采写的调查报告和批评报道,还有群工部专门负责读者的来电来信受理,舆论监督工作有声有色,成了巩固、扩大读者群的有力法宝。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涌现,特别是微博的风行,网民找到了可以随心所  相似文献   

5.
《北京档案》2007,(3):53-53
知心大哥: 每见一些初学写作者眼高手低,不屑于写小文章,不屑于给小栏目投稿时,就想起古人的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也应始于写小文章,给小栏目投稿.这既是提高写作水平极为可行的途径,也是不少写作高手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06,(39):27-27
SHESAY:我叫玉婷,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来都是‘素面朝天’的我,发现化妆不仅可以提高自信更是对他人的尊重。专家们能不能帮帮我,帮我变成一个自信、美丽的时尚女人?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初学“木刻”的青年人谈话时曾这样讲过:“观察多,手法熟,然后渐作大幅。不可开手即好大喜功,必欲作品中含有深意,于观者发生效力。”(《致罗清桢》)鲁迅先生虽然是在谆谆教导青年人创作木刻要由少到多,“渐作大幅”,但是其精神却和写作相同,学写新闻报道的同志也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可一开手即“好大喜功”。  相似文献   

8.
一 1964年我从上海永嘉路二小毕业后考取五十一中(位育中学),但我未就读,随父母迁居北京,就近转入翠微中学.该校每周三节英文课,是北京重点中学英文授课量的一半不足.为了在1967年北京中考时能转考进重点高中,我开始自学英文. "文革"乱世让我初二以后失学.我的父亲涂作潮①每月给我5元钱,用途是买张4元的学生通用月票四处游走或者用于兴趣爱好,让我远离揪斗老师、参与武斗等不法行为.我用二哥涂中华的旧货"127"相机学上了摄影.在朋友杨连更(葫芦岛09工程的二级电工,实际工作中的"老法师")的指导下,我用窗户玻璃的下脚料、明胶和水彩画料做了深浅不同的黄、红、青三色滤色片,共33片.1967年底,首批彩色照片问世.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空降兵某师.成为一名基层排长。走出校门踏进营门,对于我这个视景仿真学的研究生来说的确有些不适应.战士们的“有色眼镜”、领导的“特别关注”、生活的千篇一律、训练的按部就班等等这一切,让我无所适从。想起导师离别时的箴言,心里落差越来越大.我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记者的印象一直是“杂家”,十项全能,样样都懂一点,但都不精通。诚然,一个称职的记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面,但仅仅满足于什么都懂、哪一方面又都深入不下去,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对“专家型记者”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他们除了记者这个角色外,更对某一  相似文献   

11.
有偿新闻,是老生常谈了,无非是拿了人家的钱财,吃了人家的宴请,于是变为人家的吹鼓手,记者由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沦为金钱的奴隶,贻害了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2.
地市党报是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以仙桃日报社为例,近年来,陆续从不同高校招聘应届本科新闻毕业生20多人.从学生到记者,年轻人在角色转换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和彷徨.有人很快进入角色,挑起重担;有人一年半载甚至历经多年依然业绩平平;有人甚至不能胜任工作.年轻记者如何脱颖而出,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13.
夏昕 《新闻天地》2006,(11):28-29
2006年暑假,刘向晖这个湖南新闻界广为人知的名字再一次以一种性感的举动引得全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他利  相似文献   

14.
于涛 《新闻传播》2004,(12):68-68
从最初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宣传,到如今越来越注重可读性,党报的企业新闻正在历经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党报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指那些题材重要、有分量的新闻。抓出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经常期待的。驻地记者只要思路对头,下苦功夫,就可以抓到“重头货”。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7,(12):F0003
杜希贤,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原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64年随系转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9.
由唐朝盂郊的一首诗而来的“走马观花”这个词,本来是个褒义词。不知怎么用来用去,倒成了贬义词。人们批评一些搞调查研究不深人实际,大略的观察一下就下结论,常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于是,作为经常处于调查研究第一线的记者,也就十分避讳“走马观花”这个词。但是我们说,要当好记者,特别是各级党报的记者,还必须有“走马观花”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