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编辑与厨师     
到食堂吃饭,总要先看看菜单。有合口味的菜,价钱贵一点也愿意买来。由此我想到了编辑工作。人们常把报纸、刊物、书籍,称作精神食粮。在读到报纸标题、刊物的目录、出版社的新书广告时,我经常想到老师傅们的菜单。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也可以算是“老师傅”吧?  相似文献   

2.
李洪房 《军事记者》2005,(12):64-64
从新闻“5个W”都认不全的“门外汉”到两家报杜“特约记”,从几十篇稿件泥牛入海败走麦城的惨痛经历到屡屡见诸报端……我在新闻报道这块领地里蹒跚地走了5年。回顾5年来的经历,有喜怒哀乐,也有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啊!但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体会最深的,除了勤奋之外,那就是学会给自己当“编辑”。  相似文献   

3.
商业界流行一句话叫做‘货卖一张皮’,说明了要想赢得顾客,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重视商品的装潢,把商品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样才能迎合顾客,取悦顾客,商品也就能卖得出去。其实,我们通讯员向报刊投的稿件,电存在着能不能给编辑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进而吸引、方便编辑,获得好感,提高刊用率的问题。大凡做编辑的都喜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格式正确的‘文明稿件’,这些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中的第一家周末刊——《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创刊一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报社先后收到读者和新闻界来信、来电数百次,纷纷给予好评,许多官兵反映说:“每周就盼星期一的《星期特刊》。”著名作家莫言来电说:“以前不了解武警部队,看了《星期特刊》,深感这是一支有文化、有作为的部队。”中宣部新闻阅评组在去年9月19日的《新闻阅评》中,以《“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生动活泼高扬主旋律》为题,对《星期特刊》给予肯定,文章说:“《星期特刊》是文化娱乐休闲类的副刊,但它远离社会上某些副刊类报纸低俗…  相似文献   

5.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八月二十五日头版头条消息《袁凤翙钻研业务取得领导生产主动权党委书记由外行变内行》,我们几个人刚读到第三个字“翙”,就被拦路虎拦住了。岁乎?羽乎?抑或其它?忙翻字典,《学文化字典》、《工农兵字典》、《新华字典》都没找着。直至找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出翙,读绘[huì],鸟飞声,才算解开了难题。一个生字,一番周折,由此我想:为什么有些报刊,明知个别难字(或词)  相似文献   

7.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某刊物上读到一则幽默:一打工妹外出打工,多日不闻音讯,家乡小姐妹三番五次去信催问,不果,小姐妹急了,说再不回信儿,就不理你。于是,接到打工妹火速回复的电文:人傻钱多快来"。幽默归幽默,但这6字电文,还是让我们领略到"言简意赅"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厨师的美妙,在于能用自己的手,将原本并不起眼的东西烹调成可口的菜肴;记者、编辑的功夫,在于能用自己的笔,将习以为常的素材组织起可读的报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编辑与厨师有相通之处。“色”:丰富一点一盘菜端上来,如果色彩搭配得好,红、白、黄、绿色彩缤纷,食客就会赏心悦目惊叹一声:畦,  相似文献   

10.
给农民以致富的“金钥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在"融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上所搭建的"中央厨房",能否制作出各类优质信息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关键取决于"厨师"("中央厨房"编辑)的素养与技艺。既会烹饪"主菜"并善于"配菜"以及擅长调味、既能烹调出几道"拿手菜"又擅长做"快餐"、既擅长"做菜"又会"淘菜"暨"选料",是对"厨师"技艺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2.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8,(8):130-130
新闻背景:目前官员“走穴”商场,出席各类商业活动收取出场费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走穴商场拿出场费已成为某些官员灰色收入的来源,且成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15.
经常给报刊写稿,有时主动,有时应约;有时写长的,有时写短的;有的发了,有的没发;有的是原照发,有的是编辑删改后再发。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作为作,高兴之余,对报刊的编辑一直心存感激。因为我知道,发表的那些章,虽然署着自己的名字,但背后凝结着编辑们的心血。编辑们乐于为他人作嫁衣,甘心做无名英雄,我一直十分敬佩他们。所以,在写这篇对编辑可能有点不敬的章时,我总觉得不够厚道,有点忘恩负义。但是,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又事涉法律,确实值得一谈——尽管以我的能力未必能谈清楚;编辑们既有奉献的精神,亦不乏容人的雅量,想必也十分关注并愿意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近日,英国政府表示,鼓励科技出版开放阅读的模式。早些时候,为这一事件专门设立的特别委员会做出了提议。政府当初是反对特别委员会的提议的,而此次态度有巨大改变。按特别委员会的提议,作者承担出版成本,而科技期刊免费供读者阅读。在最新公开表态声明中,英国政府强调,他们的反应不能当作对开放阅读的反对。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要反对作者付费的模式,只是不希望仓促地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不同体系转化。英国政府还表示,作者愿意在开放阅读的模式下出版,那是作者的自由。英国公平交易署同时承诺,他们将继续监视科技卫出版一块,并受理期刊过高…  相似文献   

18.
19.
书写稿件也是我们通讯员写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到书写稿件,有这样一件事使我永久难忘.一次,收到一篇通讯员的来稿,书写得清洁整齐.文中写到:“……7月25日,一阵狂风将高杨树马路边的三十棵高杨树刮倒,阻塞了交通…….”我看到这后,脑子里出现了个问号;高杨树马路边高杨树?再往下一看,文中有个括弧,明确地解释道,高杨树是个地名。头脑里的问号,立即得到了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生态系统中,受众、记者、编辑三者构成了信息权力主体,但是三者的信息权力结构却处于变化中,相继出现了信息稀缺时代的“记者中心论”、信息丰裕时代的“编辑中心论”、新媒体赋权时代的“用户中心论”,大数据时代正在形成“编辑智能论”.在大数据时代,前台“语义数据”和后台“用户数据”的价值被智能化处理,信息推送(Push)的价值再次被重新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