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诱惑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一个立志以记为业并欲有所成就的人,需要培养健康的精神支柱,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有才能,这是立业的前提和基础,再加上好的品德,建功立业就势在必成。如果光有才能,德性不好,行动势必失去准绳,不但建不了功立不了业,往往是事业未竟,名已败裂。  相似文献   

2.
面对诱惑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一个立志以记者为业并欲有所成就的人,需要培养健康的精神支柱,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有才能,这是立业的前提和基础,再加上好的品德,建功立业就势在必成。如果光有才能,德性不好,行动势必失去准绳,不但建不了功立不了业,往往是事业未竟,名已败裂。  相似文献   

3.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4.
余宪文 《云南档案》2013,(12):13-14
清末,汉口出了个颇有名气的“老怪物”——宓昌墀。昌墀宇丹阶,号子空,汉口柏泉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幼年家贫而立志苦学,成为汉阳府学廪生。光绪五年(1879)中举,十八年(1892)中进土。为人卓尔不群,不畏强暴,颇有骨气。  相似文献   

5.
邓中夏     
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原名邓隆渤,字仲澥,1894年10月出生于湖南宜章一个大户人家:1915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先后结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人,成为挚友:1917年秋,邓中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新文化运动中,他越来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立志为唤醒民众而奋斗,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  相似文献   

6.
不知是那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也说:“卖啥的吆喝啥”,“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的。枯躁单调常使人昏昏欲睡,百无聊赖如味同嚼腊。兴趣在立志,二者相辅相成。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出版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朝阳产业意味着出版业不仅眼下风光而且前程似锦远大辉煌。但环顾周遭景况,中国出版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几乎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入世”、减负、限价、改革,压力是如此之大,让人不敢稍有懈怠。在这个存满希望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新世纪里,立志于与  相似文献   

8.
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来自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英、法等国的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求美”,经医生妙手回春之术一个个挽回了青春,满意而归。这位被称为“妙手回春的使者”就是该院整复外科朱昌教授。出生杏林世家朱昌1943年出生于一个杏林世家,父亲是著名的皮肤科专家,朱昌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立志要以医术济世。1967年朱昌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代社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来丰富、完善自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  相似文献   

9.
名记者析     
名记者析吴万里“要出名记者”,此言呼吁多年,最清晰的一次是“文革”中第一次听到毛主席当年呼唤过的,要出我们无产阶级自己的名教授、名记者……。当时听此言,观此语,心情感到澎湃、激动,因为自己也是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学生,无疑为自己立志、下决心要当一个...  相似文献   

10.
特别推荐     
青年立志,无疑影响整个人生。我们庆幸“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有理由感叹民族出了个李大钊——《青年毛泽东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1.
李永红 《兰台世界》2007,(3S):65-66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又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章学诚有关档案献编撰思想的论述,大部分体现在他的述《史通义》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峰出生在湖南汉寿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爱学习,各门功课都很优异,同时也爱画画,由于当时社会上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他便立志考一所理科类名牌大学,根本没想过将来要当什么画家。他走进绘画这座艺术殿堂,完全是缘为一个人——湖南常德市著名国画家伍纪云先生。伍纪云原是南京美专实力派讲师,当时才二十四岁,生性怪癖,言词激烈,但国画造诣很深,尤擅花鸟,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末,有两个西方人,一个发誓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马车;另一个立志要造出最好的交通工具。那一个要造最好马车的人,人们已经不记得了,因为马车很多年前就很少有人用了;另一个要造最好交通工具的人,名字叫劳斯莱斯,后来创建了世界知名轿车厂,今天全世界行走的都是四个轮子的“马车”。  相似文献   

14.
陈撷芬担任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女报》主编时,只有十六岁。陈撷芬生于一八八三年,湖南衡山人,生长于江苏阳湖(今常州市)所以取笔名为“楚南女子”。父亲陈范赞同康梁主张,一九○○年出资承办《苏报》。陈撷芬耳濡目染,很有志向,她创办《女报》,就是走向社会、立志改革的一次尝试。陈撷芬常以主笔和记者的身份,撰写“论说”、“演论”和新闻报道。她文字优美,观点鲜明,风格泼辣,极受女界欢迎。读者称陈撷芬为“报界奇女子”。她擅长写政论,文章锋芒所指,已不仅是封建夫权,而是“朝廷大官小吏”,不仅要求妇女独立、男  相似文献   

15.
封面人物     
朱建纲出版营养催壮的人。22年前放弃不甚理想的大学,投进书店的怀抱,立志自学成材。孰料,转眼间以学取“仕”,无“凭”不行,这位也想“仕”一回的年轻人开始走上漫长的求学路,先大专,后本科,再考研,道路艰难,却每有收获。有趣的是,“仕”途亦如学途,从副股正股起,拾级而上,一路走来,倒也顺畅。而今稍有些“仕”样了,却终日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懈怠。“干好今天,把握明天,着眼后天”,人家说过的套话,他和同志们却做得很认真。  相似文献   

16.
想我22岁,多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妹妹们逛街,几次被商家误认作二妹同学。可二妹刚上高一。于是大妹很困惑:“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你不化妆?”踏入25岁,办公室有新同事初到,和我们玩猜年龄游戏。猜到我,新同事略加思索,然后肯定:“你就23岁样子。”答案是在我意料中——那时俺正立志打天下,分分钟都斗志昂场,哪会让时间趁虚入。  相似文献   

17.
知识林     
“名记者”、“好记者”、“红记者”指什么? 徐熊谈到——范长江赞成大家立志争取当一个“名记者”,但他更希望大家当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一个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思想作风和才能都强的“好记者”。他说“作为人民记者,要有革命责任感,要为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自豪,不要辜负党的信  相似文献   

18.
Web 2.0失败     
《信息系统工程》2005,(11):30-31
“自以为自己在做Web 2.0的人,拿着商业计划书去找投资商的那群人,在我看来90%说的不是Web 2.0,这是第一个90%;第二个90%是,现在一腔热血立志要做Web2.0的人,他们之中90%的人没有做过,或是没有做好过Web1.0,我们看到一批热血青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1999年;第三个90%是现在风险投资、实业投资投的所谓Web2.0的项目,90%是投错了。”和讯网CEO谢文很直白的讲述着他对国内Web 2.0现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这一词在内地首先为广东媒体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媒体接受。而央视的焦点访谈则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依靠“报料”,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家务     
意愿像和人闹着玩似的.渴望得那么迫切,实现却又令人失望。为了“距离产生魅力”的境界.我与丈夫立志两地分居。可不过两年.又向往起一地的生活。做了多少夜梦和昼梦,只以为到了那一天.便真正的幸福了.并且自以为我们的幸福观经受了生活严峻的考验。而终于调到一地的时候.却又生出无穷的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