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密集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量的迅速膨胀,便获取和使用信息成为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惟有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是帮助人们面对这些变化的有效途径。1997年7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以“成人学习:问世纪的关键”为主题,从全民终身教育的角度,阐明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各国政府和有关方面的社会力量推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合作。会议强调指出,成人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的全民终身教育概念…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教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该教材发行量大,使用的学校多.但该教材存在内容交叉重复过多、举例不够精当、论述不够严密等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问题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教程》具有研究视角、学观念、理论指向、学术视野等四个方面的“换代”特征,但是,由于受到特殊意识形态语境的影响,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是新中国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基础理论教材,代表了两个时期的理论特征。两者在文学性质的界定、理论出发点与体系的构建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两部教材的比较,我们还需要重新反思文学的性质,在文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上要处理好理论介绍性与个体独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理论界,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影响力最大的著作,在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被广泛使用。该书吸收了解放后文艺理论教材编写的经验,融合中西文论的研究成果,体系庞大,博采众长,体现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新特点。对于该书中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文学活动过程组成因素的编写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文学理论教程》给文学活动进行性质定位时,是把文学活动放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范围中考察的,文学活动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但从文学活动的详细过程来看的话,文学活动中有不占少数的一部分过程属于物质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另外,在对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等因素进行阐述时,《文学理论教程》也有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教程》以作品、作家、世界、读等学活动的四要素作为全书的建构原则和编写体例,取得了学观念、研究视角、理论指向、学术视野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被誉为“换代”教材。但是,由于学四要素是一种共时性结构,四要素编写体例必然会偏重学活动过程的完整阐述,而失缺学理论作为艺学体系中基础性的分支的自觉而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消弱学理论指导学批评和学史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2006年第九期上海文学是“华语语系文学专号”,一期杂志包罗了好些华语文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苏伟贞、骆以军,施叔青、聂华苓……,未曾开卷已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发生期、仿苏期和自主期。文章在对各期的比较中初步勾勒了我国文学理论艰辛而辉煌的前行路线,特别以新生代学人葛红兵的新著《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为视点,较为全面地归纳了该著的若干特点。进而认为,该著独特的建构方式与鲜明的学术个性,可能预示着我国文学理论尤其是教材建设真正开始走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9.
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是一个开掘不尽的宝库。自唐以降,致力于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研究者不乏其人,取得的成果也是卷帙浩繁。然而,当我们纵观唐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时,尽管形式多样,但方法上基本都是对文本作美学的观照与阐释,是从如何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着眼,基本上是属接受批评的范畴。在此基础上也不同程度地傍及道德批评、本体批评和主体批评,但种种研究仍然是囿于学科内部,再行深入便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取得总体的突破,因而便引发出对文学批评新方法的呼唤。进行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沟通研究,则是对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之一。在当代,傅璇琮、孙昌武、陈允吉、王昆吾等人,率先冲破在唐代文学上传统的研究畛域,打通了学科之间的隔离与封闭。他们的研究成果的问世,立即引起世人的瞩目,获得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其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以荜路蓝缕的精神,开创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具有学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和韦勒克、沃伦所著《文学理论》二书是中西文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它们所体现的文学史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也不乏重合之处。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十分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与他们“纯文学”的文学观密不可分。无论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界定、文学存在方式的分析,还是对文学史写作的探讨,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具有自觉的比较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将使中国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学放在世界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学不同于其它民族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文学》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期刊中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文学》月刊上的文学评论是它的重镇之一。茅盾在“文学论坛”栏目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的文章,注重反映社会问题,探求文坛的健康发展,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并且积极参与到文学论争中,为《文学》月刊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三十年代的文坛的走向和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当今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力陈文学理论严重脱离文学实践之种种弊端,提出了“从文学实践中来,到文学实践中去”的思想,努力探索一条摆脱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难教、教了难用,学生难学、学了难用的两难境地的途径和方法,理出了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鉴赏实践和文学批评实践这三大实践统领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新思路,赋予文学理论以鲜活的生命气息和实践色彩,提高了文学理论品位,增强了文学理论的活力和魅力,从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和文学理论水平,使之成为新世纪里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新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对于基本的理论命题的探究也许是更具有挑战性的精神劳作 ,因为这一探究可能被丰富历史话语和思想资源所遮蔽和淹没 ,很难走出一条充满创新色彩的精神之路。令我们欣慰的是 ,赵炎秋的《文学形象新论》在蓦然回首众多的文学形象理论之后 ,以自我的心灵领悟和逻辑推导并参证文学史的丰富现象 ,由此诞生出独特的思维果实。无疑 ,这是一部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界有关形象理论的高水准的学术专著。  一、历史与逻辑相交融的方法赵炎秋的《文学形象新论》在理论上呈现出鲜明的历史与逻辑相交融的特点。对于中外文学史的熟悉为专著的逻辑深化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17.
《美与学价值》一书为美学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沟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徘徊于美学学研究领域的工作指示了一条拓宽视野的思想通途,并且还为理论工作与实践相结合做出了榜样。这本书提供了不同于 门类美学和论泛化的接通美学与论的方法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20.
笔者从《民族文学研究》自创刊以来收录的有关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方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实践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中体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