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类书到百科全书”,是我手编姜椿芳百科全书文集所用的书名,现在我愿意借来用作本文的题目,因为我写本文时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我的老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也就是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如何继承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外国编纂百科全书的经验,并有所创造,以求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之特色。这也是姜椿芳生前和我们百科编辑们长期切琢切磨,并付之实践的事情。我们的探索,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姜椿芳与狄德罗黄鸿森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问世了。此时,不禁想起它的倡导者和首任总编辑姜椿芳,同时想起世界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在西方一向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主编...  相似文献   

3.
特别推荐     
仇鳌没有直接上过毛泽东的课,但毛泽东一直把他尊为自己的老师。建国后重逢,仇鳌深情地说:“老朽让毛主席费心了!”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口音风趣地说:“哦,与先生一别数年,您老人家怎么忘记了我的名字,我是毛泽东,毛润之,可没改名叫毛主席呀!”《师友情深》深情地讲述了毛泽东与仇鳌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自幼喜爱绘画的赵忠祥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书画大师.在他们的启发下,赵忠祥将绘画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赵忠祥和黄胄、范曾、周怀民过从甚密、亦师亦友。他曾说:“我非常幸运。我喜欢绘画,又能遇上这些大师。”以下文章中纪录的就是赵忠祥与国画大师交往的逸闻趣事.以及他由此而生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5.
挽姜椿芳老师斩棘披荆,百科盛事,十年功业垂成。愿未了,身先去,英雄泪。呕心沥血,千载丰碑,一代精华怀念。地为基,天无涯,松柏绿。挽椿芳同志时代主笔。百科元勋。  相似文献   

6.
10月下旬起姜椿芳同志病情加重,社内有些同志见着我,以为我会有所了解而问我:“姜老病情究竟如何?”,出差上海分社也有多位同志问及,使我感到不少同志真切挂念着姜老.12月12日我回京到社,有同志告,按姜老病势,不得不酝酿他身后的悼词,我一听之下忍不住一阵心酸,不意已到此地步,可是仍没有意料到他竟会走得如此之快,17日就去世了. 姜椿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是他坚强的事业心,是他对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艳华 《大观周刊》2011,(38):245-245
当自己怀着踌躇满志走进了校园开始了自己教师的生涯.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那种学生爱戴与学生亦师亦友.沉浸在快乐之中的老师。但很快,幻想的泡影被现实所戳破,教师工作的艰辛从那时开始慢慢体会。  相似文献   

8.
近日因事路经东城顶银胡同,不由勾起我记忆中的一件往事。 8年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我和当时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姜椿芳同志约好9点钟在顶银胡同口上会合,再一起去拜访葛一虹同志,请他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外国部分的编撰领导工作。当我按约定时间来到顶银胡同时,姜椿芳同志已先我到达,只见他在呼啸的寒风里原地跺着脚,显然他身上的呢大衣已不足抵御劲风的侵袭。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我的不可原谅的疏忽,因为我们出版社的同志都知道姜老的这个特点,不论开会、办事,一般情况下他的时间支配总是有提前量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我在省、市级报纸上稿较多,引起和我一起写“豆腐块”文章伙伴的好奇。他们相约来到我的办公室,询问我提高的窍门。我告诉他们,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他们问我老师是谁?我告诉他们老师是“西安飞机报”李秉胜主编介绍的。说完我从写字台里拿出今年的几本《新闻知识》给他们看,他们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一代     
我今年35岁,即将步人中年,因为没有做生意,所以没人叫我“狗总”。但因为一直写东西学化,所以有很多比我小的人叫我“狗老师”,而且是不带调侃很真心地这么叫,也好,我就当他们是在骂老师吧。  相似文献   

11.
徐鹏飞 《出版参考》2010,(11):39-40
和华君武先生近30年的忘年交,其中有多少难以忘却的故事。对我来说,他亦师,亦友,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漫画大家。  相似文献   

12.
当兵第二年,我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宁夏西湖执行生产任务,官兵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我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R满老茧的手开始操起了笔·然而,“初人佛门念经难”,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不下百篇,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自认不是“摇笔杆”的料,索性将全部底稿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舞文弄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在我部搞调查研究的师宣传科科长王彦夫。当我把屡投不中的情况告诉他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拿出了3本旧的《新闻与成才》杂志留给我,告诉我她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从认她为师…  相似文献   

13.
蔡骐  吴可 《传媒观察》2007,(7):43-44
最近这段时间,网络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全社会的矛头都开始指向北京海淀艺校的辱师视频:学生在课堂上对年迈的地理老师极尽侮辱之能事,暴粗口,扔矿泉水瓶子,甚至拉扯老师的衣服。视频在全国各大网站广泛传播后,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激愤,他们不仅叫嚷着要把学生揪出来教训一顿,还黑掉了中学生所在学校的主页,并在网上号召所有的用人单位不用该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北京档案》2007,(2):51-51
知心大哥: 谈到写作,我特感激<北京档案>,因为<北京档案>对我起了亦师亦友亦园地的三重作用.我深悟读好、评好、用好<北京档案>,其中奥妙无穷,受益更是颇多.  相似文献   

15.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16.
《康体》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字模部继舒体、水柱体之后向社会推出的又一创新字体,为此笔者专访了字模部主任鲍慧芙老师和《康体》的作者——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贝威扬副教授,请他们简要介绍《康体》的特点及字库开发过程。问:请问鲍老师、见老师,你们是怎么想到合作开发《康体》的呢?贝威扬(以下简称‘贝’):说来话长,几年前有一家做排版的电脑公司找我给他们写套字做电脑字库,我按他们的要求写了,但他们却因系统在市场上销售不利而放弃了计划,此事虽然未成,但我初步了解了电脑字库的形成过程,看到了蕴藏在计算机中的巨大能量,也…  相似文献   

17.
陈改霞 《大观周刊》2011,(52):192-192
在课堂上,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教师上课也是上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相互解放。这样,老师教学的主要工作就从课堂上的教学变为课前的引导上,导学案就成为学生能否主宰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无论投身在生产第一线,还是显身子本职岗位上,只要《新闻通讯》一到,总爱不释手,一口气把它读个遍……《新闻通讯》好,是师胜似师。我在这位无形而可敬的老师指教下,受益深,长进快,先后在工人日报、北京晚报、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前几天遇叶隐谷弟子戴志昕,说到其师之德,他依依叨叨,一一例举,说不尽,道不完;说到其师之恩,他萦萦于怀,千感恩万铭记,割舍不断。接着他便是叹息:"当今除了上年纪的人还知道其师之名外,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其师的名字了。"他担忧时间一长,叶隐谷的名字或将被湮。他希望我为他的老师叶隐谷写些什么,让人记得他的老师。我说他杞人忧天,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叶隐谷怎么会消失呢?小青年不关心,只是  相似文献   

20.
我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名干部,也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第12期学员。过去,我总期盼自己采写的稿件能变成铅字,一连向报刊杂志投稿20多篇稿件却无一命中。正当我对此心灰意冷之时,师报道干事裴永军同志推荐我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组织的新闻函授学员学习。当我收到新闻函授中心老师寄来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写作初学问答》及《吹毛求疵录》等函授学习教材和学员实习采访证时,心里乐滋滋的。我按照新闻函授中心教务处下发的有关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展开函授学习。在业余时间,我按照所学的新闻理论和函授中心教务处老师的点拨,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