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前期源起于山东济南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在民国历史上影响广远。世界红卍字会更因出色的慈善救济活动而声名大噪。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不仅减轻了山东民众的疾苦.缓解灾害、战争对社会的重创与破坏,而且还惠及其它省区的灾民。对该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以资镜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鄄城、菏泽、郓城等十数县受灾,灾民达350多万。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山东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济,成立了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将灾民运往本省未受灾地区安置.向灾民发放赈款和赈品。虽然成效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4.
湖南素为自然灾害频发区和剧烈区,民国时期灾荒不断,民生窘迫。民众为苟延性命,草根果腹,辗转流徙,借贷典物,甚至卖妻鬻子,其生存状况极为惨烈。在灾荒的重击之下,广大灾民萌生了“祈天祷灵”、悲观绝望及自我弱化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心理,从而导致了灾民在灾害条件下其行为方式的消极与变异。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以报纸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对此给予高度关注,从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各个时期频发的灾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媒体还直接参与历次抗灾和赈济灾民的社会活动,表现出大众传媒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强烈责任感,显示出大众传媒干预社会生活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6.
19世纪90年代的顺直地区,灾害频繁。由于这一地区处于政府统治的中心,因此,对它的救治显得尤为重要。从当时的情况看,灾害发生后,政府的救治手段主要有:蠲缓、赈济、调粟、以工代赈、赈捐等。从救济的实际效果分析,大多数灾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来年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19世纪末顺直地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救济的方式以及效果来看,政府灾荒的救治仍然局限在传统的窠臼中,并没有根本的方式的改变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震级之大,烈度之高,波及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重,灾情之惨,世所罕见。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干盐池附近,极震区东起宁夏固原,西至甘肃景泰,面积二万余平方公里,并形成220余公里的构造形变带。大地震造成人口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巨大,经济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政府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救济措施,但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震害救助工作,救助不及时,救济不力;民间组织在海原大地震救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旅京甘肃震灾同乡会、甘肃震灾救济会、华洋义赈会表现最为突出;灾民自救主要是临时解决无食、无住的困难。要提高灾害救助效率,必须建立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灾民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增强抗战力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苏北遭遇了多次天灾人祸,尤其是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在此展开了激烈角逐,社会动荡加上连年灾荒,使得民生凋敝。当时解放区为巩固后方,非常重视救济灾荒。但救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政治军事需要,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战勤负担也制约着救济的效果。因此,苏北解放区的灾害、斗争和民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宋代火灾、水灾、风灾、地震与山崩是造成官私房屋被毁最多的四种自然灾害,尤其是火灾与水灾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宋政府在灾民住房安置方面多方设法,既有灾害发生时以不使灾民露处为目的的临时性、短时效的安置办法,也有灾害过后以重建家园为目的的永久性、长时效的安置措施。在整个灾民住房安置过程中,宋代官府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发动民间各方力量参与,这些都表明宋代在灾民住房安置方面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