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珊  吴倩 《语文学习》2024,(1):74-77
<正>纵观近年高考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不难发现,在所谓“反套路”命题的背后,实则是命题者对不同类型小说作品各不相同的基本阅读法的关注。无论是2018年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微纪元》要求考生回答“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抑或是2019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要求考生“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生在题干要求下得出的答案无疑对所有科幻文学和历史小说都适用。如今,高考试卷通过多篇语料组合联读的形式,引导考生关注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阅读策略以及不同经典作家各自不同的创作基本法,以期对教材中风格多元、主题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既要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读表”;既要学会读单一的材料,也要学会读综合的材料。
  而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我国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据PISA2009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首位,其中“连续性文本”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为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最大的。另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中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一道题上得了零分。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的第六章《江上》作为文本材料。选择《江上》作为试题材料,彰显了高考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征,体现了试题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探索时代问题的方向,完全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考点解说】对信息进行筛选并概括,是考生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个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则材料进行信息筛选、提炼、分析、概括,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典例探究】例1 (2021·江苏扬州)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贺树军 《教学考试》2023,(46):40-43
<正>2023年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陈村的散文《给儿子》,第9题给出两组关键词,要求考生选择一组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创新题型扣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这一学习任务群。考试是对教学的回应,“文学短评”写作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5点中增加了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非但要教非连续性文本,还要在考查中得以落实,以检测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雨燕 《小学语文》2013,(12):55-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简单”二字可见它指向的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而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渎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对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这类文本与我们常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目标?教学中又如何实施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10.
一、命题预测1.文本范围,渐有拓宽。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如:2003年第一个文本《裴矩传》选自《旧唐书》,第二个对裴矩进行评论的文本选自《资治通鉴》;2004年四份全国卷有三份试卷的文本分别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汉书·疏广传》、《晋书·吴隐之传》。可以肯定,2005年高考文本的选择依然会以“二十四史”等正史为主,尤其要注意《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但2004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也有一个不能不引起师生重视的新变化,就是全国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材料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相似文献   

11.
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题,摘了一段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要求考生读后回答文后问题。其中第29题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很明显,这道题目是在考查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能力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筛选能力,考生不能从出题者所给的材料中筛选出关键的语言信息,那么,概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应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筛选出这些比较关键的语言信息:①“朱自清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是……”;②“朱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新高考”,所对应的是从2021届开始广东省考生需要应对的全国高考,所依据的材料是近两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模拟试题和高考真题,所集中讨论的是新高考的“现代文阅读Ⅰ”(又称之为“信息类阅读”)客观题的考查要求和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在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作为选考内容安排的。虽然同是选考内容,但考生必须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阅读实用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在高考能力层级中属于C级。考点内容为如下三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2022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关注点,根据考生水平组划分,对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答情况的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考生存在阅读体验单薄、阅读手段无序、答题模式“循轨”等问题。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提出唤醒阅读经验,探究文本主旨的深刻性;重视个性阅读,增强文本理解的主动性;提倡多元评价,强化学科育人的有效性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方芳 《小学语文》2013,(10):43-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的重要文本类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考纲》,大家看到了试卷的最大变化就是现代文阅读题的调整:考生要解答三道现代文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一来,考生面临的新问题就是:速度与准确度。如何解决快速阅读和准确答题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内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新课标为什么耍增加这样一个内容?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它向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呢?本文就以上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始,全国卷由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转变为"并考",文学类文本在高考测评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但是,在以往的备考复习中,教师除了讲解一些文学常识、鉴赏知识和答题技巧之外,很少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解题能力的真实建构,以致不少考生应对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肖莉 《小学语文》2013,(12):44-47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认为,对于这个教学内容,除了要依靠教材,更多地还需要教师作好课外选择和自行设计。而在选择阅读内容和设计题目时,应尽量考虑阅读内容的实用性、可读性,体现“学以致用”。毕竟非连续性文本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全国卷文言文的阅读文本改变从二十四史选材的传统,纪事本末体成为命题人青睐的对象;2022年,命题人进一步扩大选材,《战国策》《东观汉记》《说苑》等一批古代经典典籍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这两年八套试题的取材虽没有脱离史学典籍的范畴,但范围广泛,风格迥异。不同典籍的作品显然有不同的文本特点,也给考生阅读文本和解答试题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近年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呈现怎样的特点?考生需要怎样的整体阅读能力作为解答试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