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其一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相似文献   

2.
《雷雨》的不断再版,是作家曹禺不断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本文以《雷雨》1978年"人文版"和1936年"文化版"的比较为例,对《雷雨》版本的变异以及剧本的修改进行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3.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4.
<正>人物台词是话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台词是话剧的灵魂,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都要靠台词来充分体现。话剧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赏析台词,怎样准确把握人物台词的丰富性和爆发力,是话剧教学的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停留在台词的表层,难以领悟到话剧台词的丰富意蕴和发展张力。《雷雨》是曹禺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充分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本《雷雨》问世已60多年。1997年李少红将曹禺的《雷雨》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放。该电视连续剧对原剧本结尾的改编有三处失败:一是不符合原剧主旨;二是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三是不符合悲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1934年曹禺创作了杰出的四幕话剧《雷雨》,曹禺因之成名,《雷雨》及其之后的《日出》被誉为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的确,曹禺熟练地运用了话剧这种外来形式,并自如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在人物塑造,在话剧结构及动态语言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直至今日,《雷雨》中的人物命运仍然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并无不叹服其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雷雨》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除了它叙述的故事耐人寻味、情节扣人心弦、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之外,与它台词的艺术性密不可分。《雷雨》的台词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力,精炼含蓄。重点探讨《雷雨》台词重复、双关、潜台词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0.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1934年,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横空出世,引起了当时戏剧界的极大震动,以至跨越四十余载,茅盾先生在祝贺他的剧作《王昭君》发表时,依然不忘赞叹“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雷雨》的大名相伴而生的,则是人们对其主题和人物的热烈讨论。曹禺在1936年发表的《雷雨》序言中说,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其实并非要“匡正什么或攻击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现代戏剧大师曹禺诞辰100周年,为此,大连话剧团第五次重排并演出了他的代表作《雷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大连版《雷雨》舞台演绎的特点,在于着力寻找经典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契合了观众对主题和人物整体观照的思维方式;二是满足了观众对戏剧内向化的美学追求;三是适应了观众当代化了的戏剧审美经验。这些特点,使大连版《雷雨》不仅更加贴近了经典的精神内核,也对观众产生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曹禺剧作中塑造的许多生动逼真、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 ,长久地吸引并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些形象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 ,在于曹禺准确自如地驾驭戏剧语言 ,即人物的台词 ,塑造各式各样人物。《北京人》中 ,曹禺即运用了含有动作性的对话刻画人物 ,展示其性格 ,又运用个性化的台词透露人物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文从改中出。好的文章、优美的语言都是通过作家大量的修改才得来的。在我国古代,曾留下了贾岛“推敲”的典故;而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则留下了不少修改的佳话。《雷雨》从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到1978年入选《曹禺选集》,作者曹禺先生就曾对其戏剧语言作了多次的修改。这里想结合高中语文课本所节选的《雷雨》片断中的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一在战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的《雷雨》和《日出》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获。《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它是以诅咒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为其内容的。《雷雨》的演出曾轰动了当时的剧坛,为曹禺带来声誉,为他的剧作奠定了基础。继《雷雨》之后,一九三五年曹禺又写出了他第二个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修订本上下卷)杨周翰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法国文学史》(上册、中册)柳鸣九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981年《英国文学史纲》阿尼克斯特等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0年《美国文学简史》董衡翼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德国文学简史》冯至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怪吝人》赵少候译作家出版社 1955年 (另有李健吾译:《喜剧六种》,_上海译 文出版社1978年新1版,其中包括《达尔杜弗 或者骗子》、《吝晋鬼》等剧)歌德:《浮士德》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席勒:《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 …  相似文献   

20.
曹禺以其处女作《雷雨》而展示着生动活泼的人物、激情洋溢的台词、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及悲悯济世的情怀,并奠定了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具有开拓价值的经典地位。可以说,曹禺正是依托剧本演绎中频繁表述的“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标识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蕴藉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