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情感,也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倾向。文章,是作者思想素质、感情素质、思维素质、表达素质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3.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齐梁间的散文佳品,它能入选于同时代人萧统所编纂的《文选》,足以说明这篇散文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颂。究其原因,除了使陈伯之归降梁朝,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外,还因为这封劝降信富有文彩,语言、结构颇具特色,为人们所折服。陈伯之原在齐朝后期任江州刺史,公元五○一年,萧衍(梁武帝)起兵争夺政权时,招降了他,仍命他做江州刺史,还加封丰城县公。翌年,他的部下邓缮等人胡作非为,武帝欲治罪邓缮,陈伯之非但不同意,反而偏听了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又投降了北魏,做了“平南将军”。公元五○五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率兵,大举北伐时,陈伯之曾领兵于寿阳梁城(现在安徽省  相似文献   

4.
爱心是人生长廊中情感的聚焦,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情感对于他们的茁壮成长、学炽的增长,至关熏要。一名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必须具备爱心,必须尊重、关心学生,把准学生心理脉搏,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听了初一的一节语文课,课的重点是分析愚公的形象。在老师的诱导下,多数同学很快概括出:愚公是一位敢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英雄,而其中一位同学则说:“愚公真愚,自不量力。”授课老师愕然,接着便摇头不已,否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听到此处,我想:这位同学的回答也并非无道理,他突破了“思维定势”的限制,换了角度去思考问题,别具新意,应该表扬。再说,现在素质教育不正提倡创新思维吗?老师为何要全盘否定呢?究其原因,老师的回答很“实际”,“考试卷上的愚公形象只能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否则一分不给。由此我想,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之中,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讲了多少年,但目前中小学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旧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育者喊着素质教育的新口号,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校教学的改革工作有名无实。就如上老师做法而言,确实有情可原。因为考试时将愚公的形象答成“愚公真愚,自不量力”不但一分不给,连任课老师也变得毫无素质了。无奈之下,只能否定同学的别解。然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是否想过: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从应试...  相似文献   

6.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此项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关系到一个集体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个人前途问题.班主任应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7.
<正>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作品,历时九年才完成,自出版后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夜色温柔》中的女主人公经常被人们认为是“魔鬼”,她们貌似“天使”,却将男人玩弄于掌心之中,令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以从女性阅读和女性妇女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女性从“天使”变为“魔鬼”其实是反抗父权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女权运动的兴起和父权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11.
李慧 《学语文》2005,(1):15-15
在鲁迅的《祝福》中,柳妈应该说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她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21年,天主教会学校——天津工商大学始建,后易名为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改为综合大学,定名为河北大学。河北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笃学诚行。校风是:博学、求真、惟恒、创新。河北大学校训、校风、校徽是河北大学的永久性标志和精神风貌的载体,对于河北大学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人”与“驴”的轮回——冯二成子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冯二成子的经历启迪人们只有主动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不息就要抗争不止。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16.
翠翠是《边城》中塑造的贯穿全文始终的主人公,是沈从文所提供的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是作者供奉在“希腊神庙中最美丽的女神”。作者通过她独特的个性塑造,寄寓了他重建美好人性的希翼,重铸民族美好品德的厚望。  相似文献   

1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变“差生”的点滴体会灌阳县黄关镇中学蒋培全笔者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重视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自己的点滴做法、体会略述如下:一、掌握“差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使其转入“正轨”。...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期伊始,我接任了一个新生班的班主任。开学没几天,班长就慌里慌张告诉我,我班的赵阳同学跟学生会的人员吵架了,原因是早上推普时不认真,警告又不听,还在学校外边的走廊上大吵大闹,学生会主席也奈何不了她。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20.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