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万安县潞田中心小学以“红色基因润童心‘五育并举’筑未来”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外红色资源,创新育人方式,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努力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为学生成长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红色课堂铸“脊梁”。学校开设红色课堂,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党支部书记带头为教师上党课、为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  相似文献   

2.
在五育融合、立德树人背景下,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文章基于政策理论指导,结合校本实践经验,探索基于红色教育资源与劳动教育资源融合的“红色+劳动”融合育人实践路径,包括“红色+劳动”+校园环境建设、“红色+劳动”+融合课程渗透“、红色+劳动”+德育实践开展。通过实践探索,实现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形成爱党爱国、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校园特色文化,实现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无须讳言,在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并不存在德、智、体、美、劳融合的一门“五育课程”。五育融合更类似于一种课程理念,指向一种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即通过基于某学科而又不止于某学科的不同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课程价值的创新,并进一步实现课堂中学科育人和综合育人价值。由此可见,五育融合理念或五育融合实践中隐藏着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知识观。其中,尤以知识观最重要,因为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观直接关系到其践行怎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观影响着如何开发并理解课程、如何实施教学、育什么样的人及如何育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是打造特色“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抓好课程主课堂,铸湖湘红色之魂,实现课程育人;创建网络新课堂,研湖湘红色之学,落实网络育人;运用实践大课堂,践湖湘红色之行,强化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5.
李鑫  王雯 《江西教育》2023,(5):17-18
<正>章贡区是赣州市的主城区,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红色元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章贡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五红”培根铸魂育人方式,用好“家门口”资源,充分发挥退伍老兵的军人本色作用,组建一支“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老班长’结对‘小班长’”活动。  相似文献   

6.
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振兴县中、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四川省合江中学立足历史根脉,提炼出“红色铸魂,贯通育人”特色办学理念,引领展开“五育贯通”特色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创建了“五魂课程”和“四大支柱”,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开启了县域高中特色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7.
吴玉珍 《江西教育》2024,(19):47-48
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笔者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以期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要求高中物理课堂以五育融合为抓手,以课堂育人为目标,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变革。通过高中物理知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可以实现五育的相融相通,发挥五育的优势互补作用,体现五育的综合协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红色基因”的属性特征,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物流类专业与“红色基因”融合的“五进育人”教育体系及其构建,从教师团队、教材、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融入物流类专业特色专业教学中,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加权平均数”为例,从“创设情境,疑点反思;尝试解疑,问题反思;变式训练,方法反思;课堂总结,提升反思;布置作业,梳理反思”五个环节给出其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孕育‘权’、感知‘权’、明晰‘权’、畅谈‘权’、寄语‘权’和内化‘权’”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结合教学设计给出两点思考:素养指向,一脉相承;育人旨归,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育人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下,“五育并举”需要向“五育融合”提升。“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基础,“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理论提升。“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提升的关键,其原因包括:“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全面育人价值的关键路径;“德美育”是“五育融合”的精神内核;“德美育”的建构有利于实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自然过渡。“德美育”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目标维度表征为培育德性美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维度应在课程开发主体多元、课程时空多元的基础上,超越近代西方条块分割的学科建制;评价维度的核心是基于情感和价值的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建构嵌入式叙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相似文献   

16.
新的历史时期,党史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居重要地位。民族团结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高校要理清民族团结红色资源的内涵,明确民族团结红色资源融入党史课程的意义和遵循的原则,探索和研究如何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中心任务选用民族团结红色资源融入党史课程,赋予不同的育人功能,形成党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功效,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进而汇聚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奚恩红 《辽宁教育》2022,(20):86-89
通过全面统筹、系统推进,上下联动、全员覆盖,搭建直播平台,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设置,实现“五育”促成长;采取扁平化管理策略,为线上教学全力护航,既“减负”又“提质”,营造“智慧教育”良好生态;顺畅家校联通渠道,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多措并举打造“‘五育融合‘’减负增效’、家校联通、师生共生发展”的线上教育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学科与“五育融合”承载着共同的育人使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既是传授数学知识的基本场域,又是数学学科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数学课堂中走向“五育融合”,可以在微观上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观上改善数学教学现状、发挥数学育人价值,宏观上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目前“五育融合”在数学课堂之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学课堂之中渗透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以数润德、以数增智、以数强体、以数促劳,从而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有必要协同各个子系统进行整体施策。在学校教育中,要明确办学理念,确定课程育人目标和方向;平衡课程系统,推进“五育融合”;平衡课堂系统中教与学的关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平衡学校内、外支持性系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双减”背景下的课程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与课堂变革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五育融合”为课堂教学指明了实现育人价值融合、育人内容融合和育人方法融合的变革方向。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难以促进“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难以开展打通“五育”边界和屏障的教学行动,以及难以形成具有综合育人效能的“五育”教学生态的变革困境,可采取的变革路径为:教学目标由分解割裂到融会贯通,体现“五育”目标的统整取向;教学内容由全面覆盖到深入核心,体现“五育”内容的均衡取向;教学方式由从自主建构到联通分享,体现“五育”方式的活动取向;教学评价由整齐划一到多元开放,体现“五育”评价的个性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