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意义]为了解我国教育学领域学者数据重用行为特征,帮助图书馆等机构在其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策略。[方法/过程]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17—2018年544篇基金论文中的科学数据重用行为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教育学领域学者数据重用比例较高且较为稳定,政府网站、数据中心及期刊论文是教育学领域学者重用数据的主要来源渠道,但存在着科学数据二次分析较少及数据重用不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管理学领域为例,分析了科研人员数据重用行为特征,为科研人员或相关机构在使用二手数据以及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服务提供参考;以2010年~2019年发表在管理学领域的4种权威期刊上467篇期刊论文为样本,对科研人员在数据选择和再利用方面的行为特征和重用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阮建海  杨燕 《现代情报》2019,39(9):151-159
[目的]科学数据安全行为研究是信息安全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界定科学数据安全行为概念,评述国内外科学数据安全行为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对规范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安全行为,完善科学数据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信息安全行为及科学数据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结论]从科学数据安全行为的行为类型、行为特征、影响因素3个方面介绍了现有成果,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素养是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必备能力,国内对于科学数据素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对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目标与能力评价依据。[方法/过程]从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研究着手,通过对国外科学数据素养研究文献的调研与综述,深入分析并提取能力要素,按照科学数据素养过程结构内涵进行聚类,确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应该具备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针对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利用行为进行调查访谈,研究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特征。[结果/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基本架构,为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明晰国内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发展现状。[方法/过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与LDA模型,对1992—2021年国内科学数据管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识别我国科学数据管理研究的潜在主题、揭示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依照文献分布特征将我国科学数据管理研究阶段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与繁盛阶段。从主题维度来看,国内科学数据管理相关主题围绕科学数据的服务、政策、标准、平台建设与功能拓展、科研用户及科学数据共享而展开。从演进过程来看,国内科学数据管理经历了科学数据存储研究、科学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多主体全方位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研究三个阶段的主题演进。从发展趋势来看,科学数据政策、科学数据标准、科研人员以及科学数据共享主题的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与期刊论文的互联有助于科学数据的共享和重用,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中文领域科学数据与期刊论文的互联,以促进科学数据和期刊论文的双向知识发现。[方法/过程]首先,分析科学数据和期刊论文中的关联属性和国家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抽取相关元数据,通过命名实体丰富元数据中的隐含信息;其次,在复用本体的基础上形成描述科学数据与期刊论文互联的语义模型,并利用ORCID等属性关联外部数据集,丰富科学数据实体属性;最后,通过Web前端页面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科学数据和期刊论文的关联,以促进知识发现。[结果/结论]以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的科学数据集和中国知网农业工程领域的期刊论文为实例数据,通过关联数据的语义描述实现科学数据和期刊论文的多维度、深层次互联,帮助用户更加便捷地发现潜在相关资源和检索目标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从生命周期视角归纳科学数据安全分级管理实践,为我国科学数据的分级管理和安全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将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分为数据获取、数据存储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发布与共享、数据销毁5个阶段,调研国外科学数据管理平台与高校在各阶段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数据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从制度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技术设施层构建分级管理框架。[结果/结论]科学数据的分级大多基于数据的敏感性和风险性,并据此设定数据的访问规则和操作规范等管理措施;在数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通常从物理、技术和管理3方面保障各等级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刘桂锋  阮冰颖  包翔 《情报杂志》2021,40(2):146-153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的组成部分,随着数据科学研究的兴起,高校科学数据安全的政策研究有待深入。[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美国U.S.News前50名大学的科学数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从“涉及对象”“保护方法”和“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等角度梳理政策重点和空白点。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从“制度层”“基础设施层”“数据素养层”和“实施层”四个主要层次,构建了高校科学数据安全的内容框架,并分别讨论了科学数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与科学数据安全相关的各个主体的职责。[结果/结论]高校科学数据安全内容贯穿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相关主体包括制度层、基础设施层、数据素养层、执行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数据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确保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被篡改已成为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数据造假、数据虚报、伪造结果以符合关键科学研究目标等数据欺诈行为,必须保持数据的溯源。[方法/过程] 将溯源系统的安全威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基于智能合约和开放溯源模型(OPM),通过投票过程实现溯源信息准入机制,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和不可改变性,提出一种可靠的数据溯源收集、验证和管理区块链系统模型。[结果/结论] 在科学数据创建、分发、流通、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安全地捕获和验证溯源记录,防止溯源信息被恶意更改的同时保护了隐私信息,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客观真实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科研人员面临保护科学数据安全的新挑战。[方法/过程]第一步,从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的角度设计问卷;第二步,基于问卷回收数据构建SEM模型;第三步,构建SD模型并对6个维度变化进行动态仿真,探究科学数据安全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结论]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对科学数据安全具有影响,其中政策、平台、科学数据价值对科学数据安全的作用较明显。[局限]考虑的科学安全影响因素尚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SD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科研人员面临保护科学数据安全的新挑战。[方法/过程]第一步,从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的角度设计问卷;第二步,基于问卷回收数据构建SEM模型;第三步,构建SD模型并对6个维度变化进行动态仿真,探究科学数据安全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结论]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对科学数据安全具有影响,其中政策、平台、科学数据价值对科学数据安全的作用较明显。[局限]考虑的科学安全影响因素尚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SD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厘清科学数据质量控制的全部主体,探索面向科研全过程的科学数据质量控制的主体责任。[方法/过程]引入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案例分析和归纳法,对15本科学期刊中的数据政策文本、涉及到的科学数据中心,以及国内外“数据质量”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调研分析。[结果/结论]科学数据质量责任主体分为高校科研人员(机构)以及科学数据存储平台、高校图书馆、研究资助机构和专业协会、数据用户四类,各责任主体在不同阶段应承担不同的质量责任。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围绕各方参与主体,制定管理制度标准,优化流程环节,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数据管理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与数据科学交互与融汇发展日益明显,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已成为情报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应用支撑能力。因此,对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探索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很有意义的。[方法/过程]文章阐述了开展军事数据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在界定军事数据科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分析了军事数据科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情报学以及军事领域知识的关系。[结果/结论]通过理论论证,提出从要素—流程—价值三视角构建军事数据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明晰影响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非调查数据的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规范此类新型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过程]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探索性时序设计,首先访谈了12位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三轮小组编码识别出影响研究者使用非调查数据的因素,然后基于200份问卷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与优化。[结果/结论]社群支持是现阶段影响非调查数据使用意向的主要因素,其后依次是感知价值和质量接受度,但后两个因素的影响远小于社群支持。使用意向是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知识与技术、感知可行性在使用意向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较小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科学研究逐步信息化、数据密集化(e-Science)的大背景下,合理规划科研过程、科学管理研究数据对科研项目实施、数据利用与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研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梳理和细化科研活动、科学数据管理的主要阶段,创建科研—数据双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结果/结论]从具体活动内容和研究规范两方面,详细阐述双生命周期模型中科研项目和数据操作是如何协同进行的,该模型对以研究团队为责任主体的科研活动和数据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局限]提出的双生命周期模型适用于大部分的科研活动,而某些科研活动则根据实际的项目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删减模型中的部分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调研国内外科学数据集成的最新研究和实践进展,为促进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将科学数据集成体系划分为5个分支:科学数据集成理论、科学数据集成方法、科学数据集成技术工具、科学数据集成模型、科学数据集成平台,深入评析每个分支的最新进展。[结果/结论]为了提高科学数据集成效率,应大力推进科学数据的标准化工作,制定体现科学数据共享特点的、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实现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范化。为了科学评价科学数据集成的成效,需要推进科学数据集成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基于情景分析理论,检验高校科研数据平台功能的可用性,促使科研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实现科研数据全方位管理,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发展。[方法/过程]针对科研过程的阶段特征,采用情景分析法构建了科研过程的4个情景,重点针对实施阶段的情景,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为例开展了眼动追踪实验研究。[结果/结论]初步确定了高校科研数据平台的四大功能定位:用于选题立项的功能,用于科研准备的功能,用于科研实施的功能和用于成果管理的功能。最后对新一代高校科研数据平台功能重新定位与优化,能够实现数据一站式管理、数据开放、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再利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开放科研数据环境下科研人员的数据伦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为推动开放科研数据的发展,国内外除了已有的实践内容,包括数据政策颁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各国也均积极探索如何帮助科研人员克服与数据伦理有关的障碍,以辅助科学界实现预先设想的开放理念。[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的方法,分析了开放科研数据的实践进展,提出了数据伦理的概念和面向科研人员的数据伦理框架。[结果/结论]开放科研数据背景下数据伦理的框架主要由4个要素构成:利己主义因素、功利主义因素、利他主义因素及实用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为了支撑数据驱动研究范式,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提高数据仓储和发现平台中数据集检索功能的效果。[方法/过程]将科学数据集检索过程分为候选数据集检索和候选数据集重排序两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将BM25模型与基于SimCSE的稠密检索模型结合,获取潜在的相关数据集;在第二阶段,基于BERT排序模型对候选数据集的相关性进行评分,据此优化检索结果排序。[结果/结论]从国内外13个人文社科相关的科学数据仓储平台采集约10万数据集的元数据进行检索实验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检索模型效果最优,其NDCG@10的得分分别高于基准的向量空间和BM25模型23.6和11.7个百分点;对各模型检索结果分析发现,该模型相比基准模型具有更强的语义检索能力;此外,还对模型权重设置进行分析,可为实践应用中的参数设置提供参考。[局限]仅在英文人文社科数据集上进行模型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用户大量囤积数据信息的现象出现。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数据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模式,为大学生克服数据囤积症、提高数据管理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继而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炼、系统编码,构建大学生数据囤积行为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数据囤积行为受到情境因素、数据因素、主体特征、主体需求和主体认知的共同影响;减少数据囤积行为的客观因素包括内存有限、信息失效,主观因素包括价值迁移、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