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盛光希 《湖南教育》2002,(23):48-48
非言语沟通即人们用身体姿态、实物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就是运用面部语、目光语、手势语等体态语表情达意。 用“真”面部语言 面部表情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关键在一个“真”字,切忌矫揉造作。教师面部表情的总体要求是自然稳重而又落落大方。既不能“冷”与“呆”,也不能“油”和“滑”,理想的面部语言应该做到: 自信和友善。教师的微笑是  相似文献   

3.
嵇康以后 ,接续嵇康情感理论而又发生很大变化的是向秀、郭象的思想。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在玄学理论如何与名教结合的层面。向秀承认逐欲合乎自然 ,礼以节欲 ,名教也是合乎自然的。郭象更进一步 ,提出“自性”“自生”“独化”的思想 ,五常本于“自性”,万物之外没有造物主 ,所以名教即自然 ,自然也即名教。郭象据此把“逍遥游”界定为在现实名教中内省超越的心灵之游。现实士人的情感结构结合真、善、美 ,开始有了在自然的基础上、在世俗层面融合和融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充满悖谬的色彩。在理论上,庄子的“自然”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自由观都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在理论主张与情感走向之间,其对艺术,美、丑,小、大,道、言的看法均呈现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现象;在情感自身,庄子也因同时表现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态度而形成鲜明的矛盾。但是,不能以科学和实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理而妙”的情感逻辑。庄子也不是在构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他的思考与疑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可视为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诗学观包罗万象,体系完备.论文从书中潜隐的诗学观“峙如其人”入手,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诗人之“真”和“自然”之境的追求,以及作为主要载体的咏物题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芹 《语文天地》2014,(32):67-68
优秀的文章,不单单需要语言与结构之美,更重要的是情感之美,情感之美能牵动人心、引人共鸣。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相反,如若缺乏情感,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即便辞藻华丽,读来仍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熏陶与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燃情技巧,当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有了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有了情感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层出不穷;有了情感,还会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每个学生的内在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有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情感”不是教会的,靠我们去激发。情感,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因为“感”而悟其“情”。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心动于情”。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受。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有时因为“感”而悟其“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  相似文献   

8.
以吾观之,朝晖之书,已初具规模矣。其天真率然之态,脱俗绝尘之趣,平和冲淡之气,溢目盈心,冷冷扑面。其楷如少年负纤,气力虽柔,已见雄强之质矣;其草如红颜驯骥,驰骤腾挪,已见豪爽之概矣;其隶则如稚子学步,蹒跚倚侧,憨态可掬也;其行则如白髯临风,举措安闲,而意绪苍凉者,风度可观也。夫古人论书,崇尚自然平淡之品。《书谱》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桐江所谓“自然者清新”者是也。朝晖之书,大略属于新潮,然其恬淡之趣,兼蓄追慕古人之旨,甚可喜也。古代书家,亦标举法度。梦溪所谓“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学书须自法度人”者是也。故历代法贴,皆法度森然。余以为成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守,大要不以法式为法,而又不离法式之规者为上。朝晖之  相似文献   

9.
苏轼《又答王痒书》是一篇讨论读书之法的绝妙篇什,其间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云云,真可谓夫子自道,是苏轼一生求学读书的经验之谈.然而苏轼之后,人们往往惊叹其来去无端,如行云流水,“读子瞻书,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书而使人感觉“似不读书”,这正是苏轼散文的功夫所在.而这功夫,笔者认为就是苏轼的“闲暇自得”.对于“自得”,苏轼本人是颇以为自豪的.他平日论文,一贯反对“程式文章,千人一律”,主张“闲暇自得”,不赞成为作文而作文,说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说自己“未尝敢有作文之意”.纵览苏轼的散文,大率都是缘乎己情己心的“自得”之文,而绝少应酬阿谀之体,这是得到时人和后人的首肯的.“自得”而冠以“闲暇”并不意味作者“无思”“无虑”、文字游戏,除人们常说的自然为文外,还体现了多方面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作文中经常表现出一种灰色情绪,如早恋、自虐、无病呻吟、迷茫甚至是绝望等等。这类作文不仅体现不出真、善、美,而且更不会得到老师的欣赏。阅卷老师欣赏的是那种情感真诚、思想真实和个性真切的“绿色”作文。“绿色”作文为做人而写,伴人生而在,在做人中促进作文,在作文中升华做人;绝非考试前畏之苦之、不得已而为之,考试后轻之厌之、如敝屣而弃之的灰色敲门砖。那么怎样写出深受阅卷教师青睐的“绿色”作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写真挚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拉近…  相似文献   

11.
《壶口瀑布》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梁衡观“真景物”而抒其“真感情”、写其“真哲思”,通过由外而内、由次及主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景即情再即理的符合思维导向的顺承性表达设计,以凝练自然的语言揭示出“磨难塑就个性”的深刻哲理,体现出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应有的立意、构思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情感很丰富的学科,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破译”,才能理解内容感知情感,而学生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特色;而“情”是渗透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正如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为止,散文仍没有在文学创作中确立自己的体裁地位,还处于无所不能、无所不是的广泛应用的“文类”境地。这与我国的散文文化有关,封建统治者倡导“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文学观念,文人“入世”“入士”进而“入仕”的主观愿望,演绎出一部纵贯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工具论”散文史。于现当代散文的影响,“文以载道”抑或“言志”似成不易之则,从而形成崇尚“大情感”而鄙夷小情感、褒扬“大气势”而轻视小情调的批评习惯。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散文,其艺术本质与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感动,一种共鸣和感染。作为抒情类文体,一篇散文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或“小”。因此,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引入散文研究与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角度。现当代散文特别是“文化大散文”的“大情感”与“小散文”的“小情感”之两极极度对立,就在于散文家“大我”与“小我”的失重和失调,散文家尚没有找到“自我”或“情感坐标点”。新世纪散文要想有作为,必须从传统的载道言志“传达型”向现代的自我情感“体验型”转化,必须在“大我”与“小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定位,即情感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在当时被认为“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方苞语);现在则是公认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文字、音韵、天算、物理)、大艺术家(书、画)。只是文学方面的成就,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他的诗词,一些文学史皆未提及。这大概由其诗词集久未重印,原刊本流传甚少,世颇稀见之故;也可能是:因被“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这一说法所误,人们对于明清诗词多所忽略,因而也就无暇旁搜到这位“博学兼通”的学者的诗词了。应该说明:王观堂先生虽讲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其原意只在强调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地位;后来有人把它与“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混为一谈,那是误解。其实,文学的发展不应以封建王朝之兴亡分界(如唐代诗文变化在中唐);而某一文体更不会  相似文献   

15.
“真”是《庄子》一书的要义所在,而庄子对“真”的追求主要表现在“真性”上。“真”是一种朴素的状态,“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关”,就将“真”与“美”联系在了一起。庄子关于“真”与“美”的思想,不仅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民族性格、审美品味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储成俊 《学语文》2002,(3):54-54
一、情感要真。情感要真,指的是作者要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真情实感。这是从“真”的角度对情感提出的要求。作文是情感支配下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感情。“为情而造文”,这是古人总结的写作经验,“为文而造情”这是现在中学生的通病。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道与风骨之力——《文心雕龙》审美理想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於齐梁时代的《文心雕龙》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理论丰碑,奠基于世界本体论,以道家的“自然”法则为外壳,以儒家的伦理情感和功利目的为内核,以立学本体论为理论高度,以佛教因明学为逻辑方法,全面系统,集先秦两汉、魏晋齐梁文学创作之大成,总诗歌、词赋、理论之精髓,形成了空前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艺术哲学体系。真可谓“前不见古人”的不朽著作。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自然之道”象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统其关键。文艺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论之李白的文学主张,皆以“清真”为中正。“清”是主体性的高扬与意象的明朗单纯;“真”是指情感真实。“清”与“真”都与道家之个性张扬与返朴归真的主张有关,是时代精神,也是李白个人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有句俗話:“书到用时方恨少”,过去听时如耳边风,不能真懂其意,今日懂了,已有些追之嫌晚,恨幼时在学校肚內书装得太少了。但是,有志气的人是从不后悔的,古人犹知“来日可追”的道理,我們更当努力向前追赶才是。师曠有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說苑建本》),虽然发憤学习得晚了一些,但远比不学习强。“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我的願望。过去在学校中书讀得少,自然有种种原因,自己不努力是原因之一,但教学上的少慢差費也不能推卸其責。封建主义的“填鴨”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