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成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伟  马瑞永 《中国软科学》2006,100(2):94-101
总体而言,1978—2002年间,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着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同时区域金融发展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金融发展呈现的上述收敛性特征主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化改革以夏各个地区自身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特征夏其成因,本文对中国未来区域金融的协调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意见。故本文对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理论侧重于实证研究,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了研究结论的不同。而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开始突出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孙武斌  李琼 《未来与发展》2014,(1):107-110,60
运用非参数Malrnquist指数法度量2002--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各省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2--2010年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8%,技术进步是影响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满足现有需求.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并没有达到现有的需求水平;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不存在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5.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中国建筑业TFP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并对建筑业TFP的发展趋势进行了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证明,中国建筑业TFP总体上在提高,其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各地区建筑业TFP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σ收敛显示近年来中国建筑业TFP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β收敛则显示无论分时间段还是整个样本期间建筑业TFP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俱乐部"收敛检验则只在东部和中部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上海市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期内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短期内,上海市经济增长是引起金融相关比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金融系统效率变化的原因,但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系统效率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馨之  何江 《软科学》2012,26(9):84-88
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考察了城市劳动生产率σ的差异在2000~2010年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采用生产结构不平等指数(IIPS)检验了总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总劳动生产率显示出明显的σ收敛,但是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没有显著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资源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而且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针对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金融发展是否会走向收敛,其收敛的机制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本文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并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而改革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而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实证分析还显示,在1992-2004年,中国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行业间水资源消耗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书敬  许耀  胡姚雨 《资源科学》2014,36(10):2003-2011
本文基于经济普查数据,使用投入产出法,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整体用水、三大产业用水、制造业二分位行业用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浙江拥有水资源总量超过其消耗水资源量,上海和江苏则面临较大用水压力;2上海耗水集中于第二产业,江苏、浙江集中于第一产业;3上海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江苏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浙江的木材加工以及家具制造业直接用水系数较高,但完全用水系数较低,江苏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部门直接用水系数较低,而完全用水系数较高;4对代表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分析显示,影响其完全用水系数的相关行业在两省一市基本相同,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0-2013年珠三角八城市金融业发展数据,基于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子产业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现状,挖掘其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成因,进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金融发展的科技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从而对珠三角未来金融业的错位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冰 《未来与发展》2013,(11):98-103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已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综合运用产值变化与产业竞争力系数等指标,对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空间转移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的产业转移路径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了下一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资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洪泉  邓磊  蒋卫国  易文斌 《资源科学》2008,30(9):1367-137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价生态系统的价值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利用遥感定量测量,采用Landsat-5卫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结合生态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个省市1995年和2005年两年度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从生态资产分布格局、构成与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资产分布很不均衡,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生态资产总量由1995年的5 450.84×108元减少到2005年的4 176.37×104元人民币,减少了23.38%.从生态资产构成来说,湿地和水体的生态资产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减少58.46%和34.44%,耕地、林地和灌丛的减少量也在20%左右.从生态资产变化格局来说,4省市生态资产减少量都在20%~30%之间,其中上海减少的程度更大,其次是江苏.生态资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国家宏观指令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粱凯  李廉水 《中国软科学》2004,(12):113-120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税收环境。本文从税收对经济以及制造业的影响入手,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税收环境进行了剖析,并从税收的角度探讨了外资投资制造业的动因。通过对制造业税收环境的分析,针对完善和优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的要求,对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不断增长,2000—2015间年均增速为4.20%,高于全国的1.28%。“沪宁—沪杭—杭甬”发展的“Z”字轴线上开发强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周边县市开发强度较低,“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显著。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沿干线路网和核心城市展开,经济溢出与外资注入使得外围区县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土地开发强度的异质性高且较稳定,布局均衡。③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因素中,自然因素对城市土地开发的约束作用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减弱,城市土地被高效利用,克服基础地理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的交通路网便利了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的开发,显著提高了开发强度。同时,较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在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吸引、交通设施等方面产生虹吸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增大,助推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魏巍  王林辉 《软科学》2017,(9):69-73
从技术等级和技术类型两个维度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技术同构性,通过多角度的特征事实证明近期内长三角的技术等级高于珠三角;利用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对技术进步偏向性表征的技术类型测定证实长三角技术偏向于资本,而珠三角技术偏向于劳动.在此基础上对引起上述技术同构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鑫 《情报探索》2007,(9):62-65
依据大量的数据资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两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异同点,提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胡平  石娟  焦阳 《科研管理》2016,37(2):55-62
挖掘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的专利数据,基于隶属网络关系分别构建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这四个城市的集群网络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集群网络,并从个体网和整体网两方面对集群网络的动态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集群网络中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获取资源的平均能力不断增强,集群网络表现出规模持续增大、连通性不断增强的趋势,到了成长阶段连通性趋近100%。2)长三角地区集群网络中,城市内的关系增长要快于城市间的关系增长,形成了以上海为领跑者,南京、杭州、苏州为追随者的格局。3)每个城市的集群网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集群网络都有着小世界网络的特征,信息传播效率很高。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了解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度分析能了解区域的一体化状况.本文借鉴引力模型思想,修正后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并不高,但有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三角官产学研的现状分析,指出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政府的服务、加强"产"与"学、研"的密切结合、建立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的金融支持平台、完善长三角官产学研联盟资源共享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城市物流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长三角16个城市2009年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基于综合得分将各城市分成4类,并对每类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物流业富有竞争力;苏州、杭州、宁波3个城市物流竞争力较强;南京、无锡等11个城市物流竞争力一般;舟山市物流竞争力较弱.最后,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