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是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国成了世界媒体关注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国际认知和国家形象也必然要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变。不仅奥运报道是一次正反后的合,在中外四百年来的文化碰撞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奥运会是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一次热情拥抱,是中国展示自信、自强的一个重要舞台,也是外国媒体和民众重新认识中国的一次重要机遇,更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度磨合时期的一次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相当重要。不仅因为它与政治、外交等因素一起构成了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1,更因为文化传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较隐蔽,遭遇的接受阻力较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子系统,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除了服务于国家整体形象,还直接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区域利益。因而,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意识增强成为一个趋势。本课题组以广东国际文化形象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意图揭示区域文化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一些问题,并探讨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西方媒体在构建国家形象中起主导作用。2008年以后,中国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但国家形象建设仍不理想。CNN作为美国传媒体系中主导力量,在构建中国形象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近五年CNN对华报道各领域的报道倾向,总结CNN对华报道的规律,为中国应对外媒、改善国家形象提供借鉴。CNN对华报道倾向及议题分析本文选取2008年到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在CNN官方网站(CNN.cominternational)输入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作为千年国脉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与长城一样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一。通过分析大运河的作用,厘清大运河文化的概念,通过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采用归纳分析、调查比较等方法,阐述大运河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和当代形象,从而提炼出大运河国家形象的五大文化基因:国家集中治理的程序基因、区域经济联通的链条基因、天人合一的生态睿智基因、多元文化融合的空间基因、走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基因,为利用大运河历史文脉,建构传播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登亮 《职业圈》2008,(1):81-81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能用语言所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努力塑造出色的员工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英法韩文化战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为了抵御美国文化霸权的渗透和侵袭,无不从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塑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形象。英国、法国、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做法,成为其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未来,有必要认真探讨,找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林丹 《文化学刊》2010,(6):26-31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在国家竞争中,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建立在国家文化、国家精神、国家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国家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国家精神的吸引力、国家公民的创新力、政策制度的整合力和对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辐射力等力量的总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文化吸引力、国家文化创新力、国家文化整合力和国家文化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发展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满意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协调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持续度"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行业典型人物报道的具体策略,指出要采取平民化视角、个性化报道、细节报道,展现典型人物真实、生动、丰满、立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典型人物报道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国的“神七”发射引起了海内外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大家风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成功报道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独特的视角细致地展示“和平中国”、“人文中国”以及“科学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传播中,一个国家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关注、报道,其频率和态度,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两国之间的亲疏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种关注和报道,自会引导形成他国在本土的国家形象.凭借在舆论导向上的巨大号召力,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所塑造出来的他国形象往往直接作用于民间,形成民间对于一个国家的普遍印象.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文化融合持续加快的今天,武则天的形象也随着时代变迁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韵味.武则天形象是互联网文化中女性主义精英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女性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化,以及社会审美标准从单一模式的男性审美标准向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审美标准的转变.互联网文化中多样化的武则天形象也是很好的文化IP热点,当前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中,相比较改善国家形象、国民形象而言,政党形象的改善极其不易。而面对如何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一个“不断学习的、开放自信的、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命题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某些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一直采取"双重标准"。我国媒体应对西方媒体"双重标准"的争论是被动而无意义的,过多的细节争论反而可能会恶化我们的传播环境、不利于国家形象塑造。本文以对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为例,试图说明,跳出西方媒体设置的"双重标准"圈套,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是破解难题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具体从事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的过来人,我最近有幸读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深感耳目一新、富有启迪。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奠定国家形象的基础,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国力。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模式、社会文明、政治局势以及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内外政策等。当然,国家传播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尤其是对外传播新担负的责任和新起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宋立  黄大昭 《职业圈》2007,(11X):14-14,9
该研究以江苏扬州城区水域的旅游形象设计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剖析并整合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我们分别从水域生态环境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商业经济形象等方面来阐述,以整合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为核心,从而拓展滨水城市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6.
2022年初,一款名叫《昭和米国物语》的中国游戏引发了良好市场反响,其宣传片更是从外网火遍国内,其主创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但不一定直接讲中国故事”的观点得到了外国受众和游戏开发者的认同,特别是在日本得到了诸多好评。该作品通过异域文化再创造化的方式,打破以往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固有的情节设计,从吸取西方国家的流行文化转变为运用他国的流行文化来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运用异域文化再创造化来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用好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建构起的文化符号体系,减少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差异,还可以塑造当代中国兼容并包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其实我也没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我是个搞艺术的,所以今天来讲文化,我就直出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因此,在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增强对外报道传播力,掌握国家形象塑造权”是我们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先声夺人2009年5月17日,湖南株洲闹市区一座待拆高架桥轰然坍塌,砸压了20多辆在桥下行驶的车辆,造成9人死亡,十几人受伤。这是继2007年湖南凤凰县一在建大桥垮塌后,又一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  相似文献   

19.
李春伟 《职业圈》2013,(2):13-13
一、企业文化构建的必要性第一,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的灵魂。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时代。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指这个公司企业的员工形象和企业发展中的领导精神,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反映这个公司的公司形象,  相似文献   

20.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报道文化呢?当然是要选择能够体现我们文化发展、文化传统、文化现状而国外受众又会感兴趣的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